我们知道,王羲之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它的创作可以说是一个传奇故事,但这幅作品的流传情况更是一个传奇故事。据说在《兰亭序》创作完后,王羲之认为这篇序的字写得很好,后来又写了几遍,但觉得都不及第一遍好,就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于是也特别珍惜这幅作品,把它作为传家宝流传下来。他的七世孙去世前,又将它传给了徒弟辩才。唐太宗李世民也非常喜欢王羲之的字,当他顺藤摸瓜,得知《兰亭序》真迹在辩才手里之后,作为兵家,他没有强行索取,“若得一智略之士以计取之,庶几必获”,决定智取《兰亭序》真迹。他派出监察御史萧翼乔装成一名书生来到辩才所在的永欣寺,通过与辩才聊天用计从其手里骗取了《兰亭序》真迹。李世民得到《兰亭序》,喜欢至极,于是令冯承素等人采用勾填法临摹了许多本分发给近亲和大臣,这就是现存世间的《兰亭序》(神龙本)。李世民死前留下遗言,要求死后以《兰亭序》真迹陪葬。后来,《兰亭序》真迹就随李世民陪葬昭陵。有意思的是,据说大约300年后,五代时梁国人温韬掘开昭陵,把《兰亭序》带了出来,不过他看上的却不是价值连城的书画作品,而是装裱在外的华美绸缎。他让手下将上面的绸缎全部撕下来,而把作品扔了。于是史学界推测,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从此不再出现,可能就是让温韬给撕毁了。但让人不解的是,在温韬逐一登记的盗得宝物中却没有这本字帖。所以,后世学者寄希望于《兰亭序》真迹存于武则天的乾陵内的猜测。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太幸运了。
《兰亭序》(局部)
小故事大道理(www.xing528.com)
王献之习书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儿子,从七八岁时开始练习书法。练到十多岁时,他认为自己的字写得不错了,于是就去问父亲,如果再练三年是否就够好了。父亲笑了笑,不说话。他的母亲则对他说:“还差得远呢!”王献之又问:“那……那五年呢?”母亲仍然是摇头。于是王献之就问父亲,看父亲的字写得那么好有什么秘诀。王羲之指着院内的一排大缸说:“你把那十八口大缸的水都写完了,字就写好了。”王献之听了心里很不服气。一天,他在一张纸上写了一个“大”字,觉得写得不错,于是拿去给父亲看。王羲之没有作声,挥笔在下面加一点,成了“太”字,然后把这幅作品还给儿子。王献之不服气,于是又把这幅作品拿给母亲看。母亲仔细揣摩后叹了口气说:“我儿字写了千日,唯有一点似羲之。”王献之惊呆了!原来母亲指的这一点正是父亲在“大”字下面加的那一点。王献之终于明白,写字没有捷径,只有勤学苦练。后来,王献之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书法家,与其父齐名,被世人并称“二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