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哲学大约萌芽于商、周之际,成形于春秋末期,战国时代已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再经过秦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的大发展,到宋元明清时高峰突起,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传统哲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致力于研究天人之间的关系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处处透露着对“天文”和“人文”智慧的探索与追求,用哲学之道创造、指点和规范伦理伦常,用以塑造理想人格,符合不同流派思想家的人生理想,符合老百姓对美好生活和人性寄托的需要,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满足当时统治阶级维护其政权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人性论、认识论和方法论。
历史发展的洪流奔腾向前,一刻也不停歇,封建统治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汉族与少数民族在斗争中趋于相互认同、融合,各流派哲学思想掀起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先秦时期,法家“以法治国”,儒家“尚礼崇仁”,道家“道法自然”,墨家“兼相爱,交相利”,名家“正名实”,兵家“军事、兵法为要”,阴阳家“阴阳五行”,纵横家“纵横捭阖之策”,还有农家、医家、小说家等各家的哲学思想,为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奠定了丰富的思想基础;秦朝重刑法、焚书坑儒,致使多元化的哲学思想遭受危机;汉朝统治者从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之学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一夜之间成为官方推崇的统治思想,一时风光无比;魏晋南北朝时期,乱世出英雄,乱世出新思想,以抽象性为特征、富于思辨性的玄学思潮应运而生,此时,印度佛教在中国逐渐流传,中国的道教也建立了自己的宗教理论体系,儒家正统思想地位受到冲击;隋唐时期,统治阶级虽仍以儒学为正统,但又大力提倡佛、道二教,尤尊佛教;宋元明清时期,兴起于北宋中期、以儒家孔孟学说和《易经》为基础、吸取道家和佛教思想精华、理论体系相对完整的新儒学——理学兴盛,中国哲学发展进入另一个黄金时代,清朝康熙年间,程朱理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小故事大道理
望洋兴叹(www.xing528.com)
秋水应时而至,千百条河川奔流注入黄河,大水一路奔流远去,河道开阔,分不清是牛是马。河伯(黄河之神)志得意满,认为天下所有的美景全都在自己这里了。他顺着水流向东走,到了北海(今为渤海)。北海一眼望不到头,河伯不禁感慨:“如果今天我没有看到北海,那我就不知道北海的无边无际,我将会永远被有见识的人嘲笑了。”
这就是“望洋兴叹”的故事,道出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哲学智慧,提出了正确对比、自我纠正的内省之学,叹出了走出思维定式、走向远方的处世之学。井底之蛙不知道天地的广阔,夏虫不知道冬天的冰天雪地,因为它们在自己所熟悉的环境中变得麻木,心甘情愿地固守在自己的这一片“乐土”上,一次次错过跳出井口拥抱无限青草碧水美妙时光的机会,错过感受四时之美、邂逅冰雪奇缘的惊喜。当今时代日新月异,经济、科技、文化迅速发展,用固有的知识已无法想象出明天的景象,必须要靠实干精神,勇于打破樊笼,沉住心气,走向更远的远方,到多彩的世界里感受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在未知的挑战中摸爬滚打、锻造人生,在希望的田野上享受万物灵动、幸福飞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