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悠游潇洒,常以隐者的姿态在深山老林里修心炼性。道家不同于着重讲政治教化和伦理社会的儒家,主要讲的是宇宙人生,偏重于个人,而且偏重于个人的精神层面。老庄思想是影响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二大学说。《史记》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道家文化也征服了世界上很多有识之士。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
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其深奥的智慧融在《道德经》(又称《老子》)里。《道德经》言简意赅,音韵优美,效仿天道,结合世间道德,使用大量警句,语言新鲜、睿智,比如“上善若水”“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等等,尤其是对“道”和“德”的诠释,充满不可言说的大智慧。
庄子继承和发挥了老子的思想,著有《庄子》,亦称《南华经》。《庄子》文章汪洋恣肆,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丰富,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的价值。庄子是一个异常聪明的思想家,他知道无论自己如何呼吁、如何努力,在那个衣食匮乏、尔虞我诈的社会里,人的肉体自由都是极其有限的,于是他就特别重视人的精神自由,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www.xing528.com)
老子主张“致虚极、守静笃”的守静之道。庄子重视“坐忘”和“心斋”:“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者,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这些都是修心炼性的身心调养法。
庄子主张“齐物”“逍遥”,对万物的态度是“无所恃”。在《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有所恃”的,大至鲲鹏,小至蜩鸠,都要凭借一定的外部条件才能活动。而他的最高境界是“无所恃”,这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庄子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他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甚至“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庄子》中大量的寓言,阐释着一个个潇洒脱俗的灵魂,庄子是在静态下潜伏的巨龙。老子微笑,庄子怒吼;老子含蓄,庄子雄辩;老子用几句隽语来说明道理,庄子用多彩寓言来解释哲思。
极具韵味的《道德经》和雄辩的哲学散文《庄子》从不同侧面说明生活的道理和“道”的深远:贵雌尚柔、柔弱至水、不争之德、以德报怨、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玄德、无为、生死、存在、知足等。既有生活的准则,也有化梦齐物、超然地与万物融为一体的浪漫,蕴含着丰富而又深刻的思想,散发出精神上高度自由的哲学之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