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儒家济世精神:高职高专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儒家济世精神:高职高专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儒家的积极入世,更有一种义无反顾的担当精神——“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从此儒学登上第一把交椅,成为稳居主流的中国正统精神食粮。儒家重道德修养的醇厚之风,在价值取向上主要以“仁学”作为其思想核心。这是儒家思想区别于其他各家的最大特征。只有不断“克己复礼”“存心养性”才能实现这一目标。一生栖栖遑遑的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种积极济世的大悲精神使得他成为天下人的木铎。

儒家济世精神:高职高专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儒家是入世之学,主要讲的是政治教化,其作用偏重于社会,就个人来说,偏重于人的品格修养。儒家的积极入世,更有一种义无反顾的担当精神——“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在西汉时,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天人三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登上第一把交椅,成为稳居主流的中国正统精神食粮。国学大师南怀瑾说,儒家的孔孟思想是中国的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五四运动的时候,打倒了精神粮食店,打倒了“仁义礼智信”,中国人不吃饭,只吃洋面包,这是不习惯的,吃久了胃会出毛病的。我们要深切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的演变,一定要深入学习和了解儒家精神。

儒家是一个庞大的思想学术体系,内涵极为丰富,但其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总的来说是仁义和中庸

仁者,人也。简单地说,人就是人道,就是人之异于禽兽和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些属性。孔子在《论语》中强调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从始至终都重视伦理思想,重人情、重亲缘,并把这种亲缘之爱推向整个社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使老有所安,幼有所长,壮有所用,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儒家重道德修养的醇厚之风,在价值取向上主要以“仁学”作为其思想核心。《论语》中“仁”出现了百次之多。仁者“爱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也说:“亲亲,仁也。”可以得知,强调血缘纽带是“仁”的最基本含义。这是儒家思想区别于其他各家的最大特征。仁是人的本性的最高表现,是人的美德的最高概括。因此,“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仁是行为的本身,人生的目的。孔子的基本方法也是他学术的最精妙之处,就在于把外在的等级制度、历史传统,转化为内在的道德伦理意识的自觉要求,讲求“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儒家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构筑起中国传统文化伦理、社会政治学说基本框架的理论基础。

义者,宜也,是指做什么事都不脱离实际的底线,处理得恰到好处。“义”还有义务、义气、道义、信义正义、忠义、节义等诸多含义。它要求个体富有责任感、正义感、道义感,凡事礼让,乐于奉献,富有自我牺牲精神,能够对社会、对他人尽义务、负责任、担道义、讲信用、显忠诚。对所有人能主动关照与扶助;在危难时能挺身而出,为人排难解纷而不求回报;在豪强面前讲气节,不摧眉折腰,不卑躬屈膝,敢于同邪恶抗争;事关国家民族大是大非,能临难不苟免,誓死忽如归,“舍生取义”就是人生价值的最高实现。(www.xing528.com)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就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修养成完善的人格,人格完善是儒家基本的价值追求。在儒家看来,无论是外在的道德实践,还是内在的德性涵养,自我都起着主导作用。主体是否遵循伦理规范,是否按照人道原则来塑造自己,都取决于自己的选择及自身的努力,而非依从外部力量。所以儒家强调“求诸己”,而反对“求诸人”。

要达到仁义的境界,一定要克己复礼。“礼”“乐”精神是儒家思想的基础。而“和”是乐的精神,“序”是礼的精神。“序”是“和”的条件,所以乐中有礼。《乐记》说:“乐者通伦理者也”,“知乐则几近于礼矣”。乐主和,礼主敬,内能和而外能敬。《论语》中有“礼之用,和为贵”之说。同样,“仁近于乐,义近于礼”,也是指乐与礼同出于仁,这是儒家公认的最高美德。

儒家的中庸也可以从“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来理解。在情感的发露与控制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使自己始终保持一种戒惧警惕、守中慎独的精神状态,培养温厚和平的为人品性,达到一种不偏不易、阴阳互补、刚柔兼济的“中和”之美。这样就可以实现中庸的最高理想——“赞天地之化育”“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孔子的最高理想是“天下为公”,以及天下“大同”。而“礼”是一种个体行为规范,也是财产与权力的分配制度,是可以处理好人与人关系的原则。只有不断“克己复礼”“存心养性”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孔子不断呼唤“礼”与“仁”,希望社会能恢复理性,重建伦常,可谓煞费苦心。然而现实很残酷,在王权解体、礼坏乐崩的背景下,要复归一统、重建秩序谈何容易。最终,孔子无法逃脱背井离乡、周游列国的命运。一生栖栖遑遑的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种积极济世的大悲精神使得他成为天下人的木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