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文化伦理对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影响

传统文化伦理对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影响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的忧患,主要是对当时社会无秩序、周礼退失的深深忧虑。孔子的忧患,是周礼不复存在的忧患,是圣人君子远离的忧患,是理想学说不被采纳的忧患,是孔门心髓失传的忧患。中国传统文化自汉代以来以儒家为正统,看重人伦的化育。中国传统文化伦理主要体现在仁爱、中庸、诚信、孝悌等方面。“仁者爱人”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也是其伦理学说的基础。诚信,在当今社会作为交往的道德底线,同样被世界各国所承认和遵守。

传统文化伦理对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影响

孔子有何忧患?孔子生于春秋末年,当时礼坏乐崩,整个社会陷入价值观瓦解的困境。孔子的忧患,主要是对当时社会无秩序、周礼退失的深深忧虑。孔子一意“承礼启仁”,想要以真诚的君子教育来恢复当时社会的礼乐生机。

孔子做过一个关于社会的梦,他反复地梦见周公。因为在老年的时候,他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周公是武王的长兄,曾负责制定周代的文化、社会及宗教制度、官阶及礼仪、农作的节期,以及社交的礼节及规律等。周公在孔子的心中,是一个他所崇拜的“庙宇”,是令人神往的社会秩序的象征。孔子鉴于当时社会礼崩乐坏的现实,希望“恢复周礼”,极力希望社会秩序回到周公时代那种美好的秩序。孔子的忧患,是周礼不复存在的忧患,是圣人君子远离的忧患,是理想学说不被采纳的忧患,是孔门心髓失传的忧患。

中国传统文化自汉代以来以儒家为正统,看重人伦的化育。古代“五伦”的德性是指:君臣之间是忠,父子之间是爱与敬,夫妇之间是爱,兄弟之间是悌,朋友之间是信。所有这些都集中体现为一个人在行为上要有好教养,在社交上要有好礼仪。孔子说,家庭伦理能提供绝对的安全感:如果一个女人成为寡妇,家庭会照顾她;如果一个孩子成为孤儿,家庭把他抚养成人;如果一个男人失业,家庭给他食物和居所;当一个人老迈的时候,他可以不必因为失去劳动力而顾虑经济上的匮乏,即老有所养。此外,儒家重视“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等各种技艺的传承,其标准还是以“仁”为中心。“仁”学既是政治思想又是伦理学说,孔子把“志于道,据于理,依于仁,游于艺”作为他的伦理思想的总纲。

中国传统文化伦理主要体现在仁爱、中庸、诚信、孝悌等方面。“仁者爱人”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也是其伦理学说的基础。《中庸》引孔子的话:“仁者,人也。”孔子所说的伦理意义上的“道”是指人道,是做人必须遵循的总原则、总目标。“道”的具体行动就是“德”,“德”是一切行动的根本,“德”从属并依附于“仁”,符合“仁”就是道德行为。“仁”的关键在于“爱”,要爱所有的人,即“博爱”,“我爱人人,人人爱我”,整个社会才会和谐安定,其乐融融。

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就是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庸”就是平实低调,实实在在。在道德上,中是正,包括正直、正派、正义、正道。中庸不是“和稀泥”,不是“乡愿”,而是一种极高的修养。不卑不亢,不即不离,不偏不倚,不疾不徐,这些都是道德的极高修养,达到这种境界,就是“平和”。中庸也可以看作是“中正平和”,中就是不偏不倚,正就是不左不右,平就是不高不低,和就是不异不同。(www.xing528.com)

儒家讲求诚信。诚的本意是信,指言谈处事真实无妄,诚实无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孔子把诚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以为贤者必备的“五常”之一,为人处世要诚实不欺、言行一致、敬事而信。诚信,在当今社会作为交往的道德底线,同样被世界各国所承认和遵守。

中国特别重视孝悌之道。孝,指还报父母的爱;悌,指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孔子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他在《论语·学而》中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孝也是一种道德标准,是人伦的核心与根本,称为孝道。孝是一个血缘关系的伦理,是对生养自己的父母最朴素的感恩之情。中华伦理代代相传,家族观念根深蒂固,孝道精神千古流传。

如果社会没有原则、失去秩序,人与人之间没有各安其位、没有处理好人伦关系,孔子还会继续忧虑下去,忧虑教育,忧虑仁,忧虑礼,忧虑天下的人伦道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