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共筑精神家园:高职高专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共筑精神家园:高职高专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民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中华文化同样具有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相互吸收、海纳百川的融合能力。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多民族、多区域、综合性的文化,以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为辐射源。春秋战国至秦汉,是中国本位文化形成发展时期。它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及先秦其他诸家文化。所谓西方传统文化,其主流、本质就是基督教文化。

共筑精神家园:高职高专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中华民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中华文化同样具有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相互吸收、海纳百川的融合能力。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多民族、多区域、综合性的文化,以黄河流域中原文化为辐射源。中原作为古代王朝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所在,其文化发展程度,自然居全国之首,同样它也广泛地吸收了其他地区文化的各种特征,并将这些不同的文化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最有代表性的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的分期有多种。文化的交流、孕育和发展总是交叉的,文化的分期因此不可一概而论,每个时期都经缓慢变迁而逐渐形成该时期的主要特点。从中国本位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交融的宏观层面,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原所长吴立民将中国文化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上古至秦汉,是中国以汉族为主体形成中国本位文化的时期。上古至夏商周,是中国文化的胚胎期。春秋战国至秦汉,是中国本位文化形成发展时期。它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及先秦其他诸家文化。先秦其他诸家文化先后都融入儒家、道家文化之中,它也是华夏中原文化与齐鲁文化、吴越文化、燕赵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各种文化大交流、大融合而形成的。它与中国国内各民族相互交流、同化、融合而先后形成华夏族、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发展是相适应的,与中国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是相适应的。

第二个时期,秦汉以后到明朝,是中国本位文化不断融合外来文化而形成中国固有文化即中国传统文化的时期。这里所说的外来文化,虽然包括在中华民族扩大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各兄弟民族相互交流、同化、融合过程中的各民族文化,即西域文化、辽金文化、西夏文化、西藏文化、满蒙文化、滇黔文化等在内的文化,但最主要的是指印度佛教文化。印度佛教文化在汉族地区形成汉语系的佛教文化,在康藏地区形成藏语系佛教文化,在云南傣族等民族地区形成巴利语系佛教文化及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它与秦统一后中国长期封建社会的民族交融与历史发展是相适应的。(www.xing528.com)

第三个时期,开始于明朝中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经清朝、中华民国一直到现在,是中国固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的时期。这一时期大体又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明朝中叶至鸦片战争前,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文化交流时期。所谓西方传统文化,其主流、本质就是基督教文化。由于当时朝廷闭关锁国、盲目自大,这个阶段的交流是很有限的。第二阶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鸦片战争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交流时期的开始,交流的范围,一部分在外区表层,一部分在中区里层。第三阶段,五四运动后至今。这时情况有很大变化,而且非常复杂。一方面是马列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逐步改造与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新民主主义文化体系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逐渐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的文化体系,这个体系还在不断发展完善之中;另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继续交流,其中一部分已经进入内区核层。社会主义的文化体系在内区核层已开始融合,但尚未完全融合。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论战已经有几个大回合了,但还在酝酿变化、演化发展之中,远远没有结束。

中国传统文化本位不移,得益于自身思想的丰厚和力量的强大,得益于中国文字的发展使思想书面化达到相当的水平,得益于几千年来以文言文为书面语载体的稳定承替,更得益于民族凝聚力下锻造的东方文化的韧性与睿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