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居民俗中的鼓楼:象征聚落权威

民居民俗中的鼓楼:象征聚落权威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自古以来鼓楼便是建在村寨中心,当有敌情时,在鼓楼中敲鼓,就能以最快的速度通知并聚集全寨村民。而有的侗族地区,鼓楼则充当着款场的角色,成为议款的场所。在侗族人的心目中,一方面,鼓楼代表的是整个村寨,象征着村里的人力、财力以及凝聚力的强弱,因此对鼓楼的夸赞及尊重亦是对村寨的尊重。岜扒村的鼓楼有十七层,规模与其他村寨的鼓楼相比是比较大的。

民居民俗中的鼓楼:象征聚落权威

鼓楼侗族重要的社交场所之一,每逢大小节日,侗族人民会邀上本村和其他村寨的亲朋好友,聚集在鼓楼内弹着侗琵琶、牛角琴,唱着侗族大歌,或是在鼓楼边的戏台上唱侗戏,而村民则会坐在鼓楼中观看,大家尽享节日的欢乐。而在闲暇之时,人们也会在鼓楼中聊天歇憩,冬天天冷时会在鼓楼中央的火塘中燃起一堆火,大家围火而坐,谈论着村中的趣事,在轻松的气氛中度过一段温馨的时光。而在岜扒村,“吃相思”是从古至今一直保留的传统活动。“吃相思”即做客,本村会邀请其他村寨的青年男女歌队来到当地做客,当暮色将至时,年轻人会在鼓楼里对歌,通过歌声传达情感,以前这也是他们选择对象的时机。鼓楼在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发挥着作用,它的重要性不可替代,在这些围绕着鼓楼而进行的社会交往中,其凝聚力也得到更多体现。

历史时期,侗族社会时常有动乱发生,各村寨为了维护本村的平安,多会与周围村寨结盟,这时“款”组织的诞生,使各村寨的联系变得紧密。“款”组织在宋代就已产生,至明代款逐步完善,有明确的疆界、严密的法规和至高无上的权力。款有小款、大款、联款之分。小款由附近几寨或十几寨组成,凡牵连到寨与寨之间的民事纠纷或重大案件,一般由小款解决。各邻近小款又联合组成大款,还有各大款无定期联席会议——联款。大、小款均设有聚众议事的款场,推举众望所归之人为“款首”;款内有自治法规,称“款条”;款内各寨均有“款脚”(或称“管脚”),专司击鼓喊寨聚众、传递情报等职事。从江县境内、黎平和广西三江接边地区有六洞、九洞、二千九、千七、千五、千三等侗款,而岜扒村则属于二千九款[5]

动荡年代,时常会有土匪流寇入侵村寨抢劫杀人,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款内各寨都会在附近的山坳上设置“堂炮”或哨卡。如发现警情,即鸣炮报警,邻近村寨闻之也放炮响应,顷刻之间周围村寨尽皆知晓。各寨头人即命人登楼击鼓聚众,持戈以待,并派人驰援受害村寨。笔者在调查过程中,有村民回忆起村子里曾经发生过的动乱,无不感慨:“以前村子外有土匪,这里有二千九(款约),像村子与村子的大结盟,每个村子在山上都有哨卡,每天有人放哨,如果土匪进来,一个哨卡放炮了,其他村子的哨卡要接应着放炮,不接的话,会遭到二千九的罚款,二千九里的村子都必须这样。出了大问题都要通知,放三个铁炮,另外村子里听到了也要放三个铁炮,就说明他们知道这边有难,也要有人过来帮忙的。当时的铁炮由石家管理,一般也是在萨堂放,算是预警。如果土匪进来了,就要敲鼓楼里的鼓——那个鼓敲多少下也是有规定的。现在斗牛啊有客来,还有大年三十的时候都会敲,七月七一般不敲。以前没有广播,如果咚咚咚地慢敲三下,就是出急事了;如果咚咚咚咚咚地急敲,就是有客人来了,就这两种敲法。那个时候听到咚咚咚的鼓声,村民就准备抗击了,男人有枪拿枪,小孩妇女都先跑。以前村子也有土匪进来过,高增是富裕的村子,银子多,岜扒是个穷地方,高增就把银子放在岜扒。土匪知道高增把银子放在岜扒,就过来抢劫了,最后高增没有事,而岜扒损失很重。当时土匪共进来过三回。”[6]通信工具并不发达的过去,放炮与敲鼓这样的情报传递方式不仅快捷而且主题清晰明了,并且由于款组织的存在,不传递情报以及不帮助受害村寨抵御外敌,则会受到惩罚,村寨之间的交流往来才会更加密切,侗族村寨互帮互助的传统也得以沿袭至今。而在这个过程中,鼓楼充当了一个重要角色。由于自古以来鼓楼便是建在村寨中心,当有敌情时,在鼓楼中敲鼓,就能以最快的速度通知并聚集全寨村民。再者鼓楼在村民心中具有神圣性,鼓不能随意乱敲,当有鼓声响起时,村民出于完全的信任才能以最快的速度赶赴现场。如今由于社会稳定以及法制健全,款组织的作用更倾向于解决村寨之间的纠纷。如发生较大的寨际纠纷或出现较为严重的违约事件,款首则会“起款”聚众议决或执行款规。而有的侗族地区,鼓楼则充当着款场的角色,成为议款的场所。

而侗族自形成以来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动乱时有发生,但更多的是自我发展,“平稳”与“动乱”交替运行,而在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过程中,村际之间的权力也得以体现。

而今天村际之间的交往内容多以娱乐活动为主,比如“吃相思”、唱大歌以及对歌之类,村民这么评价鼓楼:“过节的时候,外地有歌队过来的话,就会到鼓楼里面唱歌,在鼓楼主要是和其他村子交往,‘吃相思’。民间鼓楼就像县里面的影剧院一样,像国家的大会堂一样,主要议事也集中在这个地方。别人来做客,也会在里面唱歌。岜扒现在和附近寨子交往得多。”[7]村民把鼓楼比作“国家大会堂”,鼓楼对他们而言是个圣洁的地方;但功能却非常多,村子里最重要的活动都会在这里举行,它对侗族人民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存在。

而笔者在与岜扒村的歌师交谈中得知,每当有别的村寨来本村“吃相思”,拦路歌中的有些内容也会与鼓楼相关。如本村的人会唱:“放陌生人进来,会对鼓楼不好。”对方则会回答:“我们来了就会让你们村寨变得更好。”客人来到鼓楼唱歌,会唱关于鼓楼的歌,歌词不仅会赞美建鼓楼的人,还会赞美本村鼓楼建得好。当地一首对歌的歌词中便有如此一段:“你请哪里的师傅建鼓楼建得这么好,木板这么光滑,斧头与刀这么锋利,板凳这么好,你们是请哪里的师傅建得这么好?”以及“这栋鼓楼成为整个村寨的点缀,你们有了这个鼓楼,你们以后的生活会因为它变得更加美好”。在侗族人的心目中,一方面,鼓楼代表的是整个村寨,象征着村里的人力、财力以及凝聚力的强弱,因此对鼓楼的夸赞及尊重亦是对村寨的尊重。另一方面,鼓楼也是本村向其他村寨展示实力的一种方式,村民普遍认为鼓楼砌得越高越好。岜扒村的鼓楼有十七层,规模与其他村寨的鼓楼相比是比较大的。有村民说道:“这地方有鼓楼,那你这个地方就有本事,因为建一个鼓楼不是一百万也得是四五十万,一个人做不起,一般农村做不起这个;就算做得起,也没有必要做鼓楼。鼓楼是村子里的实力象征,上寨没有鼓楼,我们这里有鼓楼,就说明我们这里比他们富裕。其他人一看,上寨肯定没有下寨富裕。你富裕了不拿给别人看,别人也不知道你富裕了,鼓楼就是财富的展示。”[8]对他们而言,“富裕”应该是能展示给所有人看的一种状态,在当地,鼓楼的壮观与否和该村是否富裕有着最直接的关系,鼓楼能最直观地向他人展示出该村的富裕程度,而让别人看到本村的富裕程度,对当地人而言是非常有面子的,这不仅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在一些村际之间的公共事务上,有着富裕标志的村寨也会有更多发言权。

对侗家人而言,大多数娱乐活动都会在鼓楼内举行,每当有客来,大家便会着盛装出席,在鼓楼内弹琴唱歌,把客人邀请进鼓楼是对客人最热情的款待方式之一,大家在鼓楼内纵情欢歌,而双方的关系也会变得更加亲密。在这些村寨之间的交往交流中,鼓楼都充当着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不管是议事、预警还是娱乐活动,都是双方在交流,虽然交流的方式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但为了维护村寨和谐稳定发展的目的却是不变的。“吃相思”是岜扒村以及周围村寨一直保留的传统,但在笔者与该村村民的访谈过程中得知的一个故事却耐人寻味。

当时是别的村寨有个姑娘歌队来岜扒“吃相思”,姑娘来了想要在鼓楼唱歌吹牛,但是寨老不同意。三天之后姑娘们回去,按照我们这边的传统,村里的罗汉必须给姑娘们送一只羊。年轻人不愿意去送,让寨老送,最后寨老安排一个罗汉去送羊。但是其他罗汉就对这个罗汉讲:“你要敢去送的话,这只羊你就自己出钱!”那个罗汉听了这个话,就不敢去送羊了。[9](www.xing528.com)

在侗族人的传统思想中,参加最盛大的仪式应该是对方男女歌队一起来,只有女歌队来是不够隆重的,这与侗族传统文化相左。按照岜扒村的交往惯例去接待,她们便不能被邀请进入鼓楼对歌闲聊;在她们离开的时候一般性的回礼是送羊,但年轻人与寨老都不愿意去送。在这个事件里,鼓楼代表的是一种权力,在与其他村寨的交际往来中,如果对方没有给予本村寨最大的尊重,他们便会被限制进入这个意味着当地权威中心的地方,这也是一种向对方展示实力并树立本村寨地位的方式。但即使村寨之间有不和,却并不会影响他们之间相互“吃相思”的传统活动。前几年岜扒村村民和小黄打过架,但“吃相思”对方也来了。这不影响他们“吃相思”。和小黄打架,那时候虽然拿起了打鸟的火药枪,但打不死人,威力不大。[10]

由此可看出,在村际交往中,权力每时每刻都在运转着,在这些不同方式的交往交流中都可找到其踪迹。鼓楼处于一个权力运转的中心区域,整个村寨的形象以及权威都是通过鼓楼展现出来的。村民说道:“你们村的鼓楼高大,你去外面,别个说起岜扒,你就觉得自己很有面子。”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当地人即使生活并不富裕,但在鼓楼建设筹资上绝大多数人非常踊跃。

而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地方社会的发展以及与外界交流的增多,当地的旅游业发展迅速。笔者在岜扒村调查期间,几次遇见导游带着游客来参观村子。有一次在鼓楼边碰到导游带着两位外国游客在旁边游览拍照。和导游聊天时,他说道:“我经常带外国人来这里,我就是这边的人,会讲侗话,英语也还可以。他们都是朋友介绍的,我嘛喜欢交朋友,这些外国人就喜欢这些房子啊建筑啊,还有村民穿的衣服,没见过嘛,觉得有意思。反正赚得也多,我就带他们到处逛一下,吃点这边的东西,他们就很开心。但说要了解这边的文化,这一下(指时间短)也了解不了什么,就是感受一下。”[11]

侗族现在迎客的整个过程不免带有商业化的成分,比如拦门时准备的雪碧以及饭菜的改良,整个流程是为了迎合游客的喜好,而参与其中的当地人都是有报酬的。由这种旅游业催生的迎客模式也是在传播当地的文化,这是传统文化向外输出的一条路径。同时更多的外界文化也被带到了当地,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无法避免的。但从另一方面看,迎客时虽然有为小孩准备雪碧,但传统的米酒文化却并未消失。在现代社会异域文化的冲击下,当地人依旧在努力守住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也正是吸引外来游客的重要因素。其实真正传统的迎客仪式比这个正式许多。据村民所言,传统的迎客仪式多是在本村与其他村寨互相做客的时候,村子里的人都会身着盛装吹着芦笙在寨门处举行拦门仪式。如果客人非常重要,村民还会放铁炮以示欢迎。让客人喝酒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如果客人同是侗家人,双方还会对歌。而招待客人的地方则是在鼓楼内或是鼓楼外的坪上,大家会提前把长桌拼接在一起,村子里每家每户都会拿出自家精心制作的美味或酿制的米酒,一起聚集到鼓楼处,共同享用美食,这是侗族传统的百家宴

可见,无论是接待游客的仪式还是传统的侗族迎客仪式,许多活动都是在鼓楼里面或者周围开展的,这不仅因为鼓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标,是向其他村寨或游客展示本地文化的一个窗口,它还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在面对外地人时能给予本地人自信,因此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在与外界的交往交流中,鼓楼都是必不可少的存在。

侗族聚落立寨之后,与周围村寨对各种资源的争夺是不可避免的,鼓楼作为一种最直接的村寨象征,是村民凝聚力以及财力、人力强大的体现,村民在社区交往中,更需要团结一心来维持当地社会的平稳和谐。过去为了防御外敌入侵,村中的防御机制亦是简单实用——鼓楼建在村寨中心位置,房屋绕鼓楼而建,一有情况发生,山上的哨卡放铁炮,村子里的人便会立即去敲鼓楼里的鼓,给村民预警。而在日常生活中,鼓楼则充当了村民活动以及议事的场所。到了今天,鼓楼依旧在发挥着重要功能,村民的往来交际多是在鼓楼中进行,与村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