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屋神龛是神圣的,也是家屋兴旺发达的象征,更是家屋神灵所在。写家先神龛上的主榜还有更多讲究,如请年满六十岁的有知识的男性来书写。一般是过年那天或择吉日进行,动笔必须是上午,表示“蒸蒸而上”。非过年择吉日安神龛写家先还要请先生做法事,请神上龛,这其中规矩颇多。祭祀“天地君亲师位”为中国古代祭天地、祭祖、祭圣贤等民间祭祀的综合。祭天地源于自然崇拜,中国古代以天为至上神,主宰一切;以地配天,化育万物;祭天地有顺服天意、感谢造化之意。祭祀君王源于“君权神授”观念。由于在古代社会君王是国家的象征,故祭祀君王也有祈求国泰民安之意。祭亲也就是祭祖。祭师即祭圣人,源于祭圣贤的传统,具体指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也泛指孔子所开创的儒学传统。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这一祭祀已遍及千家万户,具有肯定宗法关系、强化封建意识的作用。
在古代社会中,神龛之上的“天地君亲师”更多的是统治阶级对普通百姓的思想统治。“君”为根本,是五者的核心,在写法上,就是君要闭口,这是对君的要求。但是实际上供奉在神龛上就是要求人们要敬畏君主。王春瑜先生《说“天地君亲师”》的主旨就是要说明:“‘天地君亲师’连成一体,而‘君’字是中心。这就清楚表明,由这五个大字组成的特种牌位,是封建专制主义强化的产物,也是巩固封建专制主义的利器。供奉这块牌位,就是供奉皇帝,向这块牌位叩头作揖,就是向皇帝俯首称臣。”[8]既然“君”已经是神龛的核心了,那么天人关系的调和就十分重要。荀子提出“明于天人之分”,注重天人关系,从而形成了“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天地”存在于神龛之上,就是要让人们知道,天和地是不可冒犯的,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只有尊重自然,才能实现后续发展,所以在很早以前就存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君权思想中具有双重意义,君主可以利用天人合一的思想统治人民,用该思想取得统治地位,使其具有合法性。但是该思想也有约束君权的作用,如若君主对民残暴,违反自然规律,那么老天就会惩罚他。所以说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双重性。
在以儒家为正统的古代社会中,“亲”属于孝悌仁义范围,《中庸》中有“仁者人也,亲亲为大”[9]的说法。“亲”既指感情上的依赖,也指行动中的互相扶持。儒家认为,养成一个仁人君子,亲便是立德之始。《说文》[10]曰:“亲者,至也。”《广雅》曰:“亲者,近也。”从字面上分,“亲”就是“关系至近、至密者”之意。但是后来随着字意的发展,“亲”的范围得以扩大。由于亲属关系是人类建立社会关系的始点,是最重要的联结网络,是人们发展情感、形成人格、建立认同不可缺少的人际纽带,因此,中国人一向看重亲人之间的联系,所以在神龛上供奉着“亲”,也是为了提醒后人重视“亲”的联系,尊重亲人。所以对朋友要讲仁义,要相互宽容、谅解、忠信、尊重;也要做诤友,是说还要相互批评帮助。古人的论友、交友之道,很值得今人学习。
南宋俞文豹在《吹剑三录》中说的一段话:“韩文公作《师说》,盖以师道自任,然其说不过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愚以为未也。记曰:天生时,地生财,人其父生而师教之,君以正而用之。是师者,固与天地君亲并立而为五。夫与天地君亲并立而为五,则其为职,必非止于传道、受业、解惑也。”这里就特别强调了“师”的意义和地位,作为神龛上五位之一其教化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人在世上是离不开教化的,所以老师的地位就显得十分重要。在以儒家为正统的古代社会,祭师即是祭圣贤,即孔子。由于后人称孔子为“万世师表”,所以祭师一般都是祭祀孔子。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老师在传播儒家学说上起了很大作用,在社会上,“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思想也一直为人所尊崇,学习各种技艺的过程也是不断提升自己的过程,所以师的范围在扩大,包括各行各业的授业者,其地位独特,值得敬仰。
“天地君亲师”五字成为人们长久以来祭拜的对象,充分地体现出中国民众对天地的感恩、对君师的尊重、对长辈的怀念之情。同时也体现出“中国民众的敬天法地、孝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重教的价值取向”[11]。这几个字正体现出中国民众的终极关怀所在,是传统社会中伦理道德合法性和合理性的依据。由于它深入人心,对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也是中国人不同于西方人,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而下坛中的土地公婆则是作为最常见的家神存在。土地神源于古代的灶神,是管理小区域地面的神灵。汉应昭《风俗通义·祀典》引《孝经纬》曰:“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为社而祀之,报功也。”[12]殷商时期,祭祀土地神就是祭祀大地,因而土地神更具有自然属性。据《礼记·祭法》载,当时祭祀土地已有等级之分,文称:“王为群姓立社曰大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诸侯自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汉武帝时将“后土皇地祇”奉为总司土地的最高神,各地仍祀本处土地神。这其中就体现了土地神的重要性,凡是涉及土地的人类活动,人们就想求得土地神的保佑,这也体现了中国人重视土地的朴素思想。传统民间思想认为,每个地方都会有土地神,它不像其他地方的土地神,而是有其自身特点的唯一存在的,久而久之,土地神就成为人们乡愁的来源之一。土地神包括土地公和土地婆,这也体现了道教的阴阳调和的思想。但是由于人们通常都认为土地婆是自私自利的象征,所以一般信奉的都是土地公。一直到现在,对土地公的崇拜盛行。在祈求土地神保佑的同时,也要感恩土地,敬畏土地。而不能违反自然规律,无节制地开发利用土地,这样会造成严重后果,最后还得人类来承担。
招财童子和进宝郎君就是人们对财富的渴望。童子体现了中国人“多子多福”的传统思想。当然,童子一般指的是男童,重男轻女的思想是一直存在的。而进宝郎君体现了君子生财有道,这也成为人们的一种道德规范,即不做偷鸡摸狗之事,心胸坦荡,自然会有聚财之用。
神龛文化中的上坛所反映的更多的是儒家的思想,下坛体现的是道教思想,可见儒、道两家在民间是受到尊敬与推崇的。但是作为神龛文化的核心,还是儒家思想占据主要地位。在古代,神龛更多的是为政治服务的,民间的神龛文化一般也是作为精神附庸而存在。但是历经千百年的发展演变,神龛文化也逐渐被赋予宗教祭祀、传承家族文化的内涵,神龛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崇拜方式,也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尤其是在要大力提倡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做到在继承中发扬光大传统文化。
现代社会中,随着城市化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神龛在民间的设立相比以前少了许多。但是在农村社会中,神龛还是普遍存在的,只是已经不再作为政治附庸,更多的是作为自然崇拜和家族信仰,作为传统文化而存在。人们把神龛的意义扩大化,延伸到社会的每一个行为规范准则中,将神龛文化作为家族文化,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与发展,也是良好的家风建设。在民间,类似于神龛这样的信仰方式还有很多,但是如何让这些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征的民间信仰得以保留,并且具有新时代的内涵,这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以荆坪潘氏家族中族长家的神龛作为载体来分析荆坪地区神龛文化的特点,其中大部分资料出自潘中兴族长之口,仅作为研究荆坪潘氏神龛文化的参考。
【注释】
[1]徐梓:《“天地君亲师”源流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总第194期)摘要部分。
[2]出自东汉班固《白虎通义》。(www.xing528.com)
[3]指年满六十周岁,有知识有文化的男性。
[4]笔者注:“上三”指的是“天地君”,“下三”指的是“亲师位”。
[5]笔者注:现在关于五服的说法众说纷纭,这里只代表荆坪潘氏家族中的五服说法。
[7]牙盘在不同的祭祀仪式中具体代表不同,在祭祖仪式上,早晨的牙盘摆放物是水果和茶,称为“素果”。水果中不能有梨子和葡萄,梨子象征分离,葡萄对孕妇不好。而晚上的牙盘摆放物则是肉、酒、鱼、水豆腐,称为“荤果”。
[8]王春瑜:《牛屋杂俎》,成都出版社,1994,第64页。
[9]王国轩译注:《大学中庸》,中华书局,2007,第95页。
[10]许慎:《说文解字》,九州出版社,2001,第495页。
[11]徐梓:《“天地君亲师”源流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99~106页。
[12]应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第35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