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龛上文字的书写方式也有讲究。以荆坪村潘氏家族为例,神龛上的“天”字下面的“大”字不能顶住第一横。关于这个写法,潘族长解释“哪怕你能力本事再大,都不能冲撞你的师长、父母等前辈,以及国王和神灵,这就是天不能顶头”。如果妄自尊大,“天”就会惩罚你。“天”要包容“地”,即“地”要在“天”的下方,不能比“天”大。在古代人的观念中,天是人间祸福的主宰,也是自然的支配者。天能给人福泽,同时也能给人灾难,降雨使得人们丰收,不降雨让人们遭到饥荒。“地者万物之本源,诸生之根源也”,大地上生长的万物能够供应人们的衣食住行,故有“大地母亲”之说。人们是天地所生所养,天姓父地姓母,天无日月,就无昼夜四季的交替,没有阴阳的交替,大地上的万物又怎能生长?班固在《白虎通义》中记载道:“王者所以有社稷何?为天下求福报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也。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古有国者必立社稷,社稷代表国家,以社稷的存亡,示国家之存亡。”[2]这足以说明古人概念中的“天”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荆坪古村的潘氏家族中,大家认为天可以包容万物。“天”的意义很广泛,在家父母为天,在学校老师为天;“天”要包容一切,孩子犯了错,父母师长要允许其犯错,包容其错误,这样错误才可以得到改正。
“地”的写法是“土地不分家”,“土”字和“地”字要连起来写,“土地分家,那么就会发生地震,地震之后,就会有延续性的灾害,就会生灵涂炭。”潘族长如是说。这体现了人们对地的敬畏之心。天可以包容地,但是即使地再大,也不能冲撞天,不能犯上。土地养育万物,都将土地比作母亲。人们生活在土地上,就要对土地抱有感激之心。民间对土地神的崇拜风气盛行,在民间神龛上下坛大多都是供奉着土地神,而土地神也一直作为家神存在于民间。在潘氏家族文化中,天地是不能分开的,是作为自然崇拜而存在的。但是潘家人在此基础上赋予家庭文化中的孝道文化以新的内涵,将天地的含义扩大化——在家父母为天,在校师长为天,这就是潘氏家族文化中的天地观。
“君”字“口”要闭严,君不能乱开口,因为“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古代君王在男子面前如若要笑,也只能是面带微笑;而在女性面前,口则紧闭,十分严肃。在潘氏家族中有一个“见官大三级”的故事与“君口”有关。清乾隆皇帝的老师潘士权要告老还乡了,当时皇帝想给潘士权一个地方官做,潘士权不要;皇帝又说给金银财宝,但是潘士权作为皇帝的老师财富已经很多,所以也没答应。最后潘士权对皇帝说只想要皇上题五个字。皇帝想都没想,就题了五个字:“见官大三级。”写完之后,皇帝又仔细一想,觉得不妥,想收回。但是没办法,君王之口一言九鼎,没有收回的余地了,于是便让潘士权带着这把“尚方宝剑”回到了家乡。这五个字对潘氏家族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潘氏家族中,君的含义也是很广泛的。大到国家,小到学校、家庭,君子的要求都是一样。君子要言而有信,不能够失信于人,这是诚信的表现。此外,根据潘氏族长的介绍,潘氏家族世代流传下来的对“君”的理解中还包括对君王的敬畏、对国家的忠诚、对父母的孝顺等内容,可见,君的定义在荆坪潘氏家族文化中是很广泛的,这其中体现了家族文化中的孝道文化,即敬畏与感恩。
“亲”的繁体字写法是不闭目,即右边“見”字上面的“目”是不能闭着的。闭着眼睛就看不到亲人,看不到亲人也没有情分可言。亲如果闭目了,家庭就不会和睦。亲属于孝悌仁义的范畴,也就是说,对长辈要孝顺,对同辈要友好,对朋友要宽容,对晚辈要慈爱,夫妻之间要以礼相待。潘族长在福建漳州寻根问祖的时候无意知道了一个关于“亲”的不同解释。即所谓亲者,要有自己的立本根源,“亲”字上面一个“立”字,下面一个“木”字,就是要扎根立在土地上,相亲相见才叫亲。潘族长后来又问了在贵州的宗亲,他们也认为亲者必要相见,不相认者不为亲,为木人,一个木人是没有亲近感的。这其中体现的是祖先希望潘家人之间多多往来,不要忘记自己家族的根本,要记得祖宗,孝敬祖宗。亲者,要互相来往经常相见,才能够团结,奋发向上。亲者,要感恩亲人,所以写神龛上坛的时候必须把“亲”排在第四位,这是必须体现的。当能做到对一切事物都怀有感恩感激之心,那就可以称之为“有情”。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丢掉了人际关系,就失去了发展的土壤。“亲”在荆坪潘氏家族中体现的孝道仁义是一直存在的,亲是血缘关系的体现,也是社会关系的表达,是心理感情的体现。
“师”的含义是敬畏感恩师长,师是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有师德,“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个“师”是广义的,神龛中供奉的“师”是培养教育人们走上人生正途的人,与广义上的“师”和而不同。师在各个行业中都有,潘氏家族最开始开染坊,这些开染坊的先辈就是师,这就是文化的沿袭。师爷则是行业中的祖师爷,如鲁班等,这些人都值得供奉,但是却不能超过天地。所以要尊敬师长,要孝敬师长,这是荆坪潘氏家族一直提倡的。
“位”的写法和“师”有关系。在写家贤的时候,当写到“师”的最后一笔,写家贤的老人[3]就要顺着那一笔,慢慢坐在身后早已备好的凳子上,接着写“立”头上的一点。这也叫“师不离位”。“位”在荆坪潘氏家族中的意思是,只要你对天地、君主、亲友和师长都怀有敬畏之心,上三下三[4]都敬畏到了,过世后在三界之中就有你的位置,有了位置才能进入到上坛之中,受人尊敬与敬仰。人在世的时候,也要敬奉“位”,这样后世的人才会怀有感恩与敬畏之心。位就是每个人过世之后的灵魂。在民间,大部分人都相信人死后是有灵魂的,人并没有真正死亡,而是转世投胎,继续下一段生命,好人投入人道,坏人投入畜生道,这种来世观也作为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而存在。(www.xing528.com)
“三界万灵真宰”指的是主宰三界的佼佼者。“三界”指的是“天、地、人”三界。天界指的是天上的日月星辰中的万物万灵。地界指的是地上的万事万物,在荆坪潘氏家族中还特别强调地界中的水界,也就是水中的一切事物,有了水才有生命,地球上的陆地和水也是三七分,所以特别强调水界。人界也叫阳界。“真宰”指的是主宰三界的佼佼者,三界各有其主。要感恩三界中的主宰者,对其怀有敬畏之心。
“一门五服宗亲”指的是家族中供奉的五服[5],如以潘中兴族长为分界线,有上五服和下五服。其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烈祖父为上五服,下五服则是其子、孙、曾孙、玄孙,这就是一门五服宗亲,在荆坪潘氏家族中的说法即是如此。古时的九族就是五服。所以要记住一门五服,怀有敬畏感恩之心。传统认知理论认为,“人死之后,其灵魂是存在的,出了五服,就可以投胎转世为人”。
“是吾宗祖”就是将“天地君亲师位”都当作自己的祖宗来敬拜,要怀有敬畏感恩之心。“普同供养”就是在对神灵的供奉上不要区别对待,自己吃什么,就要给神灵供奉什么,不能奢侈浪费,这在荆坪潘氏家族中也是勤俭节约的家族文化的体现。“普同供养”的另一个意思是要对所有的神灵都怀着同样的敬畏之心,即不分神位的大小,都要同等看待与敬仰。
这就是神龛的上坛,上坛中的“天地君亲师位”是神龛的核心,其代表的不仅仅是民间信仰,在社会上代表的是一种伦理道德规范,在荆坪潘氏家族中代表的是一种家族文化,也是一种孝道文化。而在上坛与下坛的连接处有一种奇特的存在,叫“寿生”。“寿生”是连接上坛与下坛的关键之处。“天地君亲师位”要符合寿生,天地造人,人都会有生老病死生,就是寿生。这是天地合一连接处,是上坛和下坛的连接处,没有寿生,两者就连接不起来。下坛的寿生也是一样,给长辈立碑时都要符合寿生,字数要对应。在荆坪村,人死后三年,选个好日子立碑,或者安葬的第一天不请魂,第三天才请道士上山去请魂,要长子背着老人的一个物件烧掉,接着由家族中在世的最年长的男性长辈将碑立在坟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