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潘氏祠堂的祭祀风俗与民居民俗

潘氏祠堂的祭祀风俗与民居民俗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每年冬至这一天举行祭祖活动。冬至在二十四节气中是万物苏醒之际,万事万物苏醒,开始萌芽,开始有思想意识,所以民间对待冬至这一节日是特别讲究的,如将家族祭祖活动定在冬至这一天,要召集各个地方的潘家子孙在这一天前来祭祀祖先。对于参与祠堂祭祀的女性又有另外的要求:必须年满五十周岁。既然是老人家,就应有祭祖的权利,有权参与整个潘氏文化活动。

潘氏祠堂的祭祀风俗与民居民俗

祭祀是族人间精神联系的一条纽带,通过祠堂仪式活动,密切了血缘关系,联系了族众感情,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特别是通过祭祖强调了家族内部上下长幼伦序,宣传了以孝悌忠信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提倡子女对父母、子孙对祖先的孝道。这样从幼年起,长幼之序、孝悌之礼等礼仪就会在族人心中深深地扎下根。族谱记载着一个宗族的源流、始祖的功绩、迁徙过程和他们族支的世系承传与繁衍史。各宗族的族谱多通过叙传、碑记等记叙历代祖先出类拔萃的事迹,如显宦名儒、孝顺的子孙等,为后人树立起效仿的楷模,以激励后人奋发努力,有所作为。族规民约以伦理纲常为道,制定家族成员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如其关于“忠”“孝”“节”“义”“礼”“名分”的规定,关于修身、齐家、敦本、和亲之道,关于“职业当勤”“崇尚节俭”“重视教育”“济贫救灾”等规定,充分反映了族规民约对族人的教化功能。当然,祠堂文化教化功能最直接,因为有的祠堂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集中在这里上学,让祠堂变为传授知识的课堂。

祠堂曾是族人的议事场所和司法机构。祠堂作为本族的大型公共空间,族内的大型活动及其他族内重大事务的商议都在祠堂内进行。根据族规,本姓族人的日常行为不得违反族规,一旦触犯,或发生纠纷、治安等案件,先由族长等人召集全族人于祠堂进行审议,教导过错方及时悔改并给予相应的惩罚;若犯事严重,则可能被驱除出族,甚至在祠堂中被剥夺生命,让全族人引以为戒。在此,祠堂便充当着如今“法庭”的角色,族长便是“法官”。

每年冬至这一天举行祭祖活动。冬至在二十四节气中是万物苏醒之际,万事万物苏醒,开始萌芽,开始有思想意识,所以民间对待冬至这一节日是特别讲究的,如将家族祭祖活动定在冬至这一天,要召集各个地方的潘家子孙在这一天前来祭祀祖先。

(1)祭祀步骤。

第一步,祭祖。由族长(头人)带领全族各小分支的头人,在凌晨三点即寅时开始祭祖。祭祖前必须准备“三牲”,即猪首、鱼和鸡。

第二步,请相师。据传,相师也就是当地会作法的师傅,由他来请神灵和所有的潘家祖先灵魂到宗祠聚集开会。聚集开会的目的在于请他们享受人间烟火,享受后代子孙祭祀给他们的贡品、钱物、酒水。当地人认为,阴阳异地可以此为载体而相通。

第三步,祈福。祈求五谷丰登、万事顺利、心想事成。出席活动的家族成员穿戴都是有讲究的。在这种祭祀场合,男性必须穿长衣长衫、布鞋布袜,而且要头戴礼帽。对于参与祠堂祭祀的女性又有另外的要求:必须年满五十周岁。之所以定为五十周岁,是因为旧社会医疗水平不发达,与现代人相比,寿命普遍较短,一般五十岁就算是老年人了。既然是老人家,就应有祭祖的权利,有权参与整个潘氏文化活动。

第四步,诚心念经。所到之人(家族成员)必须心诚,存善念。如果你没有善念,那么再祭祀也是枉然。心诚的表现为口中念念有佛:第一是释迦牟尼佛,第二是药师佛,第三是阿弥陀佛,第四才能念叨观世音。

(2)祭祀过程。

《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雍正黔阳县志同治黔阳县志》[7]言:“祭祀所以礼祀神祇也,以多为贵、以少为贵,礼言之详矣,凡以为称也。”第一,家族成员首先要把牙盘准备好,早晨和晚上的祭品不同。晚上要备牙盘和豆腐。所谓牙盘,就是肉、酒、鱼。早晨的祭品是水果、茶,水果有苹果、橘子等。但是不能用梨,梨是“分离”的意思,葡萄也是不行的。还有一点就是对祭祀香纸的要求:若内心是非烦重,有太多的心事者,可以准备十斤八两(1斤=0.5千克,1两=50克)的香纸,一般情况下准备三斤八两以内都可以,但是三斤八两又是一个坎,不可包含三斤八两,因为其象征人逝去,只有在白事的时候才会烧三斤八两的纸钱。第二,要向天地四方求神,需要准备十九个酒杯,东、南、西、北各四个,中间三个,必须面面俱到。第三,祭祀准备过程必须廉和洁,祭祀人保持廉和洁,身上不能带任何东西。第四,不要贪嘴,祭祀中敬了神的那些食物切记不要自己先吃,要让其他人先吃,要有怜悯之心。人家吃了,自己没吃,叫功德圆满。既然讲祭祀文化,那就是普度众生,要礼让人家。第五,必须磕响头。既然是祭祀,就必须敬畏天地,要对天地、神灵、祖先满怀敬畏之心。古人讲究“三叩九拜”,三叩指三宝精气神、道三宝道经师和天三伯日月星,象征三才;九拜指纯阳之数。第六,祭祀之人不能有贪念。祭祀活动中的核心在哪?祭祀的核心在于心,没有用心来祭祀,那就无从谈起,如同你想有念没有念,你想有求没有求,你想应没有应。没有心则不叫祭祀,不叫祷念,不叫孝敬。祭祀的最后环节就是放生,这里要提的一点就是按当地说法,乌龟不能进入祠堂,放生的话一般是放鱼。祭祀完之后就是一个家族的人一起聚餐,祭祀象征着团结,聚餐可聚心,在聚餐的过程中族人之间可以相互交谈,增进感情。

(3)关于祭祀活动器具的规定。

第一,摆祭物的物件必须是四条腿的。不能用三条腿的桌子、三条腿的椅子,不能有三条腿的摆饰。比如按当地说法,三条腿的木马上面放块板子,这是绝对不行的。就算当时没有桌子,你要做个凳子的形象,也必须是四条腿的。第二,祭祀用的器具必须是洁净的。第三,不能用重杯。你刚刚敬了酒的杯子,我用它重新敬酒,按当地说法,这是绝对不行的,器具是不能重复用的。

惩戒奖赏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家训的提出是对宗族人员的约束。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一个家族想要兴旺发达,做人做事都要懂得讲规矩。作为一个拥有30多万人的大宗族潘氏,想要管理好一个大家族,族训家规的建立尤其重要。在宗族内部,族训类似于现有法律条款,如果有家族成员违反族规家训,家族内部就会惩戒违反的人。提到族规家训,不得不提族长制。族长作为一个大家族的管理者,在处理家族问题时应以族规家训为基础。

《潘氏家训十则》[8]

一曰孝。亲心要安亲心志,遂热时要凉,冷时要暖,饮时要甘,行坐要伺候。凡一切愿望之处总要承顺,且能以爱子之心爱亲,方算是好儿子。

一曰悌。敬兄弟要尽情尽礼,不听枕边之言,不听外人唆。戒争戒斗,必让必忍,不为银钱挟忿,不为家产成仇,则由是而推伯叔一味谦恭,这才是好子弟。

一曰忠。实心实意,无虚无伪,可质天地,可对鬼神。事所应为,情所当尽,不计利害,不论祸福一意担当。当官持此以存心,人以此谋事,这才是好汉子。(www.xing528.com)

一曰信。心口如一,前后相顾,然诺不苟,应允必行。不诳人而反复无常,不任己而欺诈自由。情可孚豚鱼,约可践久远,这才是大丈夫

一曰礼。待己接人,循规蹈矩,是谦是让,毕敬毕恭,衣冠整肃,言动和平,忌亵忌渎,不简不慢,这才是真君子

一曰义。见则忘利,遇则勇为,临财勿苟得,临难勿苟免,志摇山狱,气冲斗牛,大不嫌于灭亲,公不妨举仇,这才是奇男子。

一曰廉。心则常清,欲则必寡,取之有道,得必无乘,一文且不妄贪,千金何至苟图。做官则百姓钦佩,在乡则戚友隆重,这才是清白人。

一曰耻。恐做丑事,怕有歹行,常防浃背汗颜,自奸盗之必戒,亦邪淫之务捐戒,慎恐惧常寓羞愧,渐悔何来,这才是稳妥辈。

一曰勤俭。勤则读书耕田持家辛苦,俭则使钱用米必须减省。早起晏眠,数米称薪,既出息之无量,富余之剩有济,小可免求人借贷,大富能济人饥寒,岂不是完全家。

一曰忍。饶人恕物,消忿息恼,遇混账辈不与之争,逢亡命徒且为之避,省却多少烦恼,自占无穷便宜,岂不是快活人!

以上十则潘氏家训主要包括孝顺敬重长辈、忠心、守信、知礼、讲义气、廉洁、知耻、勤俭节约和忍让。俗话说“人必有家,家必有训”。潘氏家训也继承了潘氏祖先对潘氏后人的告诫。在前面的祠堂建筑文化的解读当中,我们可以知道,牌坊浮雕画的选择对应的就是“忠、孝、义、勇”的精神。打造优良的家风、家训,其终极目的在于实现“家和”“万事兴”,使得家族世代昌盛。家训的提出是警示后代,使之具备良好的品质

《潘氏家规》[9]:尽忠尽孝爱家爱乡,立人立己必炽必昌,勤俭为本诚信为纲,慎终追远祖德馨香,居仁仗义谨言淑行,敦亲睦族天下为疆,富当济贫强应扶良,和谐相处遵纪守纲,互勉互助自强不彰,团结友爱振我伦常。

这些家规族训都是在维护家族团结发展的基础上建立的,对于违反者,家族内部有自己的处理方法。例如,笔者通过田野调查得知,潘氏家族曾经就有族人犯了族规而被惩罚的。据族长介绍,当时有一个族人杀了自己的哥哥,这在宗族当中是绝对不允许的。于是,在潘氏祠的会客厅内,十八扇大门打开,全体族人来审判那个杀了人的弟弟,族委会决定判处他死刑,最后就在水河畔将他枪毙了。虽然这个案例发生在民国时期,当今社会不存在这样的事情,但佐证了潘氏祠确实是具备惩戒作用的,家族的管理是依靠族规家训来维护的。

感恩报效,行为表率,是宗祠的另一大功能。前文所讲的祭拜是对祖先的崇拜与缅怀,是对前人优秀品质的继承和发扬,而不单单是寻求祖先的庇护和保佑。通过祭拜,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与道德风范,感悟人生的真正意义,即勇于开拓和无私奉献;深刻认知“树本有根,水本有源”,人的根本是祖先。没有祖先,就没有父母,没有父母,何来我们?养育之恩比天高,比海深。报效的行为,一是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孝敬父母,不离不弃。特别是在长辈年高体衰多病需要照顾的时候,更要倍加关心爱护他们。如侍汤奉药,洗衣送饭,嘘寒问暖,让老人在人生的暮年享受来自子女的孝顺与敬奉,安享晚年。二是言传身教,感化子女。学习礼俗,尊重优良传统,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温故而知新。给孩子讲解祖先创业历史、历代贤祖的品德风范与功绩,让孩子了解历史,继承祖先良好的品格作风,知过去想未来。同时,行为与言谈举止得体,给孩子做表率,知贤能任,知耻而退。为人行事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不张扬;待人接物不卑不亢,有礼有节,张弛有度。教育、引导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孩子德、智、体、能全面发展,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目标,积极努力奋斗。三是厚积而薄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做人也是一样,根深叶自繁。要博爱、少抱怨;体健时多劳,心静时多思,怡情养性,知足常乐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俗话说“创业难,守成更难”。这个“更难”难在哪里呢?难在没有发展,没有进一步的开拓与创造。一口只够10人喝的水井,20个人来取水,喝水就成了主要问题。再往后如何守?难不难?真的好难。祖先创的家业再大,留得再多,即使有金山银山,后人不思进取,不劳而获,坐吃山空,也只能坐以待毙。所以,发展是硬道理。继承先辈坚忍不拔的开拓创业精神,不断开拓进取,谋发展,而且要谋长远发展,谋世世代代可持续发展,才能使我们的家族进一步兴旺发达。还要有忧患意识,要实事求是,不能好高骛远。我们在做事时常常把“最好”挂在嘴边,“最好”是个极限词,空前而绝后,意为终点。但先人们告诫“日中则昃,月满则亏”,什么事情都是盛极而衰。从发展的角度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才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试想,如果我们的祖先把什么事情都做得天衣无缝了,那我们后人岂不是会无所事事而游手好闲?要“常留三分田,待凭后人耕”。上对祖先,下对后人,都有个交代,才是最好。

家族聚会、娱乐。从族谱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一般大家族聚会都是在祠堂内进行的。就拿族长选举来说,据潘某[10]所述,选举族长也是在祠堂内进行的。所有家族成员每人手中有一张票,可以投给自己想选的人。

进入潘氏祠,通过顶门,我们可以看见与顶门紧紧相连的戏台。过去的荆坪祠堂唱戏的机会是非常多的,除了冬至祭祖,只要逢年过节,或是酬神还愿,都会唱上几天甚至月余。同时达官贵人前来也会开台唱戏,所以说祠堂内也有娱乐活动

祠堂是供奉祖先,祭祀祖先的场所。

由于历史变迁,宗族人口日益增多,很多家族不但有族祠(宗祠、总祠)、支祠(房祠、分祠),而且有跨越地域的大宗祠,甚至有跨国的宗祠。祠堂就这样把不同地域的有血缘的族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祠堂祭祖有季祭、节祭、生辰忌日祭等。一般来说,无论巨族还是寒族,大家对祠祭都十分看重。如精心安排日期,定有庄严司祭仪式,一般要读族谱,使族众了解家族的光荣历史,讲述祖先的“光辉业绩”,以勉励族人;还要宣读族规、家训,以教育族众;参加祭祀的人要追思祖先遗训及遗范,以教育下一代。祭毕,族人间还要行礼,后辈向前辈行礼。可见,祠堂祭祀是一条精神联系的纽带,如前文所说,祠堂祭祖活动“密切了血缘关系,联系了族众感情,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我们通过以上事例可以看出清时期潘氏祠堂在发展壮大宗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祠堂在维护国家和地方稳定方面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