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的土著传说及民居民俗

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的土著传说及民居民俗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在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河流域进行了20余年的田野调查,调查内容涉及人口来源、村落选择、家族分支等情况。通过调查得知,在当地村寨中还流传着本土起源的传说故事。明洪武十一年,青年人与逃难躲进山里的女子结了婚,这位姑娘能歌善舞,相传芦笙表演技艺就是由她带来的。夫妻两人生儿育女,繁衍杨姓宗室。现遗存寨中的“萨岁坛”,就是为祭祀这位女子而建。

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的土著传说及民居民俗

笔者在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河流域进行了20余年的田野调查,调查内容涉及人口来源、村落选择、家族分支等情况。通过调查得知,在当地村寨中还流传着本土起源的传说故事。在坪坦河流域有40多个村落,每个村落都有自己祖先选择聚落的故事。有的村落传说是那个地方的韭菜长势很好,生吃味道也很香甜,于是被祖先选定为落脚的地方,后来慢慢发展起来。有的村落传说是上山打猎的狗在那里洗澡,身上沾满了浮漂,于是祖先就选择那个有水的地方驻扎下来,久而久之,这里就发展成为一个聚落。有的村寨传说祖先喂养的鸭子沿着小溪而上,鸭子不肯回家了,到第二年春天,鸭子带着一群小鸭回来了,于是祖先认为那是可以居住的地方,原来寨子的兄弟便分家到那里居住,形成了新的村落。有的村寨则传说是祖先养的鹅沿着小溪往下,不肯回来了,第二年春天带着一群鹅崽沿小溪回到家里,于是老人们商议,下游鹅居住的地方肯定是个好地方,大家商议从家族中分支到那里居住,于是那里就成了一个新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一个聚落。

在众多村寨传闻中,芋头侗寨的来历具有代表性。相传明洪武元年(1368年),一位杨姓侗族青年带着猎狗赶山,当赶山至芋头界一带时,猎狗在一块草坪上趴下,就是不肯走。主人万般无奈,只好说:我向空中抛食三次,你能接住,我们就留下来安家。结果猎狗无一落空。青年人信守诺言,在芋头寨砍树搭棚,住了下来。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青年人与逃难躲进山里的女子结了婚,这位姑娘能歌善舞,相传芦笙表演技艺就是由她带来的。夫妻两人生儿育女,繁衍杨姓宗室。现遗存寨中的“萨岁坛”,就是为祭祀这位女子而建。

诸如此类的传说,不胜枚举。以这类传说故事所建构起来的聚落是文化扩散的过程,也是一个民族利用类似资源而不断壮大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充满着喜悦与祥和,这不是“背井离乡”,而是繁荣昌盛的一种体现。当然,因这样而形成的聚落,往往与原来的聚落形成“新寨”与“老寨”的关系。这样的新寨建立之初,聚落规模比较小,人数也不多,甚至有时还得仰仗老寨的力量来处理好与外部的关系。一旦新寨的人口得到发展,这种依赖关系就会减弱,并逐步与原先的老寨形成一种内部的竞争关系。但如果遇到外来压力时,这种内部的竞争关系就会转变为一致对外的力量,由此进一步提高新老村寨的凝聚力。(www.xing528.com)

其实,每一个乡村聚落都是特定文化建构起来的一种文化事实。要理解乡村的文化,就要理解乡村的聚落,通过对乡村聚落的理解,才能理解乡民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规则,在乡土社会,每一个聚落都是与家族相关的,一个家族或几个家族构筑起一个聚落(居处),聚落就是家族的代名词。居处的格局就是家族的格局,居处的命运就是家族的命运、家庭的命运乃至个人的命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