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口江西来:迁徙规定与传言相关

人口江西来:迁徙规定与传言相关

更新时间:2025-01-1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人口“江西说”有两点引起了我们的思考:第一,难道江西人来此地之前,这些地方是“无人区”?明制规定:每卫定额人员可达560人,且“一人在军,全家同往”。还规定未婚者“予以配偶”。这些事件都与人口迁徙有关,甚至都与江西人口外移有关。因此,在湖南乃至湖南以西地区的村寨人口来历都与人口“江西来”的传言有关。

在中国西南地区的汉族社区调查时,研究者们发现了一个特殊现象,那就是当问及他们的族源时,他们都说他们的祖先来自江西,而且对于来自江西的泰和县的某条街某条巷都说得很具体,几百年前的事就像发生在眼前一样,一点也不模糊。翻开这些村落家族的族谱,也会看到来自江西的记载。族谱的记载、文字的力量,更让村民对自己的祖先来自“江西”深信不疑。当然,除了人口“江西说”,还有其他说法,如“南京说”“山西说”“京城说”等。

人口“江西说”有两点引起了我们的思考:第一,难道江西人来此地之前,这些地方是“无人区”?可以肯定的是,江西人来之前这里早已有村落。第二,这些地方虽然受到来自以江西为代表的汉族文化的影响,但绝非只有江西文化。仔细分析其背景,就可以明了其中的原因。在明代初年,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湖广填四川”和卫所布防的历史。自从明代广开驿道、广设驿站、广置卫所以后,朝廷可以随时遣官前来,外地人可以自由迁入。明制规定:每卫定额人员可达560人,且“一人在军,全家同往”。还规定未婚者“予以配偶”。若每户以四口计,明代前期入沅水的汉民便不下15万人。自明宣德年间以后,卫所制度屡遭破坏,屯官不断侵吞官田,军屯不断被商屯、民屯取而代之,进入沅水流域的汉民日增其众。这些事件都与人口迁徙有关,甚至都与江西人口外移有关。因此,在湖南乃至湖南以西地区的村寨人口来历都与人口“江西来”的传言有关。

个案:中方县荆坪潘氏脉出源流

荆坪潘姓相传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代。“中方潘氏属周文王一脉,系出姬姓,为毕公嗣季孙食采于潘以邑为氏,因季公为中华潘姓之得姓始祖。……”据族谱记载,荆坪潘氏系连公支系,其祖先排列顺序为季孙生连,连生桓,桓生纥,纥生子意,子意生南寿……以上十五世为荆坪潘氏上叶之先祖。据湖南洞口县山门镇岩塘村的《潘氏族谱》收录的中方二十六世祖潘士权于乾隆三十七年写的《寻源笔记》,文中记载潘惟道即是潘惟正。其文云:“惟道,《宋史》中作惟正,讳玖,袭职光禄大夫,西京作坊使。”由河北大名府迁居山东青州府临朐县竹搭桥,卒葬府城北郭龙形,配王氏……贞周、元周、明周、能周、尊周。荆坪潘氏始祖贞周袭祖职为光禄大夫,于明周、能周同事于宋,于神宗熙宁初年,兄弟三人被谪入楚,元周、尊周尚在齐地。贞周随父由河北大名迁山东青州府,再迁居湖南中方。

荆坪潘氏家族的历史记忆建构与地方社会变迁史还有待进一步发掘。但是纵观明代以降,可梳理出荆坪潘氏家族的历史记忆建构与地方社会的变迁史。

首先,明清以来,随着朝廷对西南地区的全面开发,西南地区的不同族群都加入其中。而对这一历史过程进行研究和论述,就可以为西南地区被纳入国家化进程提供一个很清晰的个案,也是荆坪潘氏家族历史记忆建构研究的意义所在。而对于明清时期的朝廷而言,这种地方社会历史记忆的建构,亦正是他们所需要的,基于这样的一个考量,明清时期两朝统治者,特别是清朝的统治者以及黔阳、辰州等区域的地方官员对荆坪潘氏家族的事迹进行了宣传,以巩固其统治。(www.xing528.com)

其次,对于荆坪这一区域而言,建构本家族的历史记忆,从而与朝廷的一次行动或者代表朝廷的正统性挂钩,其背后所反映的是明清时期西南地区在这一大时代背景下的不得已的选择,特别是在外来客民以及土著居民对资源的不断争夺中,建构家族的历史记忆就成为这一区域不同居民的必然选择。而这背后所反映的也正是这一区域明清以来的历史发展脉络。

最后,对于荆坪潘氏家族而言,其历代家族之人尤其是以潘士权为首的潘氏家族名人对自身家族历史记忆的建构。其出发点就是为了维护荆坪潘氏家族的发展。单个人或者说一个族群都会对自身所存在的自然生境进行改造以及获得资源。而这些资源的获得,并不全部是依靠战争等残酷的方式,纵观人类数千年文明史,更多是依靠平和的手段去获得。而在帝制时期,唯一较温和的方法就是通过文化甚至是文字等的掌握和利用去获取资源。

笔者在研究荆坪潘氏家族的发展历程时发现,无论是他们关于家族历史记忆中所宣称的自宋代以来就搬迁到这里,还是笔者在研究过程中猜测他们很有可能是明代初年搬迁到这里,潘氏家族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缓慢的科举考试,最终在明清时期不断崛起,而到清代康熙、雍正时期达到顶峰以后,以潘士权为首的家族精英才对荆坪潘氏家族的历史记忆进行建构。

在明代及其以后的历史情况就比较清晰了。比如黔东南侗族苗族自治州天柱县远口镇盘磨村的潘寨,曾经是中方潘姓迁去居住过的地方,地名因居住人群的姓氏得名。《远口镇志》记载:北宋潘仁美的后裔潘友谅、潘金万等人,于明代正德元年至嘉靖十六年(1506—1537年)在潘寨住过,潘寨因此而得名。现存于潘寨永兴风雨桥的碑文也有记载:“吾始祖(潘姓)贞周公于宋熙宁初年(1068年),由山东济南府迁湖南怀化中方。友谅公于明正德初年率子金万、金千、金百,侄澎公及世义、世礼,由湖南怀化中方迁贵州天柱兴文里,十余烟聚居一处,故名为潘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