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载方式与装置
加载方式与装置见图6-2、图6-3所示,加载使用量程为1000kN的油压千斤顶,加载模式为单调分级加载。加载制度定为每级约为破坏荷载的5%。每加一级荷载至少持续3分钟且待变形稳定,当荷载加不上去或变形过大时卸载,停止试验。
图6-2 加载方式
图6-3 加载装置
2)测量内容
本次试验的主要测量内容是试件的承载能力、位移、中部截面的应变分布以及对拉螺栓的应变等内容。荷载由千斤顶直接读数;位移测量采用了百分表、电动位移计读数;应变通过DH3816自动采集仪联机获取。具体的测量措施如下:
(1)位移测量:位移采集点包括试件的中点、加载点以及支座处总共五个。试件中点由于变形相对较大,采用电动位移计进行读取,其余位移点使用量程为10mm的百分表进行读取。
(2)应变测量:在四个试件的不同位置分别布置了相应数量的电阻应变片,主要的测量目的在于研究:试件不同截面处钢板的应变沿截面高度的分布规律;对拉螺栓左右的应变分布规律;底部钢板处应变的横向分布规律;侧板和底板的纵向应变随长度方向的分布规律;对拉螺栓的应变随加载过程的变化规律。
试件L1上应变片的布置情况见图6-4所示。其中测点1~7、8~14、15~19、31~37、38~44、45 49考察前后侧面钢板6个截面的应变分布(“/”前后的编号代表前后侧板的应变片);测点1~7、8~14、31 37、38~~44所在截面都位于两个对拉螺栓的中间位置;测点15~19、45~49所在截面的位置上有对拉螺栓;测点20、1、22、8、24、15、26考察侧板顶部应变沿着梁纵向的分布,测点21、37、23、14、25、19、27考察侧板底部应变沿着梁纵向的分布。(www.xing528.com)
图6-4 试件L1侧板应变片布置
试件L2上应变片的布置情况见图6-5所示。其中测点1~7、10~16、19~25考察正面钢板3个截面的应变分布,测点所在截面都位于两个对拉螺栓的中间位置;测点1、8、10、17、19考察侧板顶部应变沿着梁纵向的分布;测点7、9、16、18、25考察底部钢板应变沿着梁纵向的分布。背面钢板上的应变片布置与正面钢板类似,但是由于仪器测点数目有限,每个截面上仅布置了5个应变片;测点46、47之间有一个对拉螺栓,结合测点36、45共同反映对拉螺栓周围的钢板应变分布情况。测点48~50、52~54、56~58考察底部钢板纵向应变沿着横向的分布;测点51、55、59考察底部钢板横向应变的分布。
图6-5 试件L2钢板上应变片布置
试件L3上应变片的布置情况见图6-6所示。其中测点1~5、6~10、11~15、21~~25、26~30、31~35考察正、背面钢板6个截面的应变分布;测点1/21、16/36、6/26、18/38、11/31考察侧板顶部应变沿着梁纵向的分布;测点5/25、17/37、10/30、19/39、15/35考察侧板底部应变沿着梁纵向的分布;测点20考察对拉螺栓的应变;测点42~44、46~48、51~53考察底部钢板纵向应变沿着横向的分布;测点41、43、45、47、50、52、53考察底部钢板应变沿着纵向的分布;测点56、49、54考察底部钢板的横向应变分布。
图6-6试件L3钢板上应变片布置
试件L4上应变片的布置情况见图6-7所示。与前三个试件类似,测点1~7、8~14、15~21每组7个测点继续考察正面钢板3个截面的应变分布,所取截面均位于两个对拉螺栓之间受螺栓影响较小的位置。测点22、23、24、25、26、27、28、29、30、31(两个一组)考察临近受压区对拉螺栓两侧钢板的应变。由于破坏形态为对拉螺栓间受压区钢板的局部屈曲失稳,因此测点32、33、34、35、36、37(两个一组)用来考察可能出现屈曲失稳位置钢板的水平方向和竖向的应变。测点48、49、42、43、38、39考察背面受压区对拉螺栓两侧钢板的应变。测点46、47、44、45、40、41考察背面侧板可能出现屈曲失稳位置钢板的水平方向和竖向的应变。测点52~56进一步考察底部钢板纵向应变沿着横向的分布。测点50、54、58考察底部钢板应变沿着纵向的分布;测点51、57、59考察底部钢板应变沿着横向的分布。
图6-7 试件L4钢板上应变片布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