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是一个拼颜值的时期,我们读当时的文章,比如《世说新语》,就会发现里面有很多关于男性颜值的评论,当时是很看重仪表的,尤其看重男人的仪表。当时著名的小鲜肉卫玠一上街就被全城的妇女疯狂围观,就把这个卫玠生生地看出病了(我觉得也有可能是吓出病了),最后一命呜呼,所以留下一个成语叫“看杀卫玠”。
钟繇长相也十分俊朗,应该是很符合当时人的审美的,再加上年纪轻轻就很有才名,于是被当时颍川太守阴修举荐为孝廉。汉朝时候被推举为孝廉相当于获得了一个公务员的身份,有机会当官儿了。开始时他被授予尚书郎,在阳陵(今陕西高陵)任县令,之后被三府征召,于是钟繇来到京城做官,担任廷尉正、黄门侍郎。
在京城做官的这段时间是钟繇书法升华的一段时间,他经常来到太学外的《熹平石经》前观摩学习。每次看完《熹平石经》的恢宏巨制之后,他心中都热血沸腾,在石经前久久不肯离开。钟繇的书法深受蔡邕的影响,可以说是蔡邕书法的直接传人。当然,钟繇的书法艺术之所以取得巨大艺术成就,并不限于一家之学。钟繇与任何有成就的学者一样,都是集前人之大成,刻苦用功,努力学习的结果。
钟繇在这段时间学习书法时极为用功,有时甚至达到入迷的程度。后来他临死时把儿子钟会叫到身边,交给他一部学书心得,而且把自己刻苦用功的故事讲给钟会听。他说,自己一生有三十余年时间集中精力学习书法,主要从蔡邕的书法技巧中掌握了写字要领。在学习过程中,不分白天黑夜,不论场合地点,有空就写,有机会就练。与人坐在一起谈天,就在周围地上练习。晚上休息,就以被子作纸张练习,结果时间长了被子被划了个大窟窿。见到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自然景物,就会与笔法联系起来,有时去厕所,竟忘了回来。这说明钟繇的书法艺术确实是自己勤学苦练的结果。在苦练的同时,钟繇还十分注意向同时代入学习,经常与曹操、邯郸淳、韦诞、孙子荆等人讨论用笔方法问题。
通过十余年对蔡邕的书法的深入学习,他由开始的对蔡邕五体投地的折服,到后来渐渐地也有了一丝的疑问:难道这就是我们的终极追求吗?蔡邕的书法虽然笔意高妙、法度森严,但是总感觉不够爽朗。是不是也可以有一些其他的尝试?于是“改变”的念头此时在他心中升起,只是他还不知道如何改变,甚至不知道为何改变。不过他也没有时间多想,因为这个时候国家已经开始乱了。
延伸阅读(www.xing528.com)
关于钟繇的儿子钟会,我们有必要给大家补充介绍一下。
看到前文中,钟繇临终前还在苦口婆心地教导儿子,所以钟会最后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唐朝张怀瓘在《书断》评钟会的书法为“妙品”,仅次于“神品”。钟繇、钟会父子被人们称为“大小钟”。
这个钟会也是个非常厉害的角色,就是后来策划杀害嵇康的那个人。这个人特别早慧,当时评价一个人是不是人才,很大程度上是看他是不是有应变的能力,是不是能对答如流,这很重要。《世说新语》里面就记录了这样一件事:
钟毓(哥哥)和钟会(弟弟)在十几岁的时候就有很好的名声了,魏文帝曹丕听说这两个孩子的聪慧名声,就对钟繇说:“可以叫这两个孩子来见我。”于是这兄弟俩奉旨觐见。钟毓见到曹丕很紧张,脸上一直冒汗,曹丕就问:“你脸上为什么出汗呢?”钟毓回答:“战战惶惶,汗出如浆。”意恩是说“由于恐惧慌张、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如水浆一样流出”。曹丕一看钟会很淡定,就又问钟会:“你脸上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战战栗栗,汗不敢出。”意恩是说“由于恐惧战栗,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也不敢冒出”。
钟会这个应答就极好,证明钟会从小就机智冷静,所以后来才会在历史上有一番作为。虽然钟会的书法不及钟繇,但也很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