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着在杜度之后,以章草闻名的书法家就是崔瑗,与史游、杜度的官运亨通相比,崔瑗的仕途生涯那就悲催得多了。
早孤而好学
崔瑗,字子玉,东汉安平(今河北安平)人,生于东汉汉章帝建初二年(公元77年)。不仅崔瑗是一位著名的学者,而且其父崔骃(yīn)、儿子崔寔(shí)、侄子崔烈都是著名的学者,《后汉书·崔骃传》称“崔氏世有美才”——就是说他们家专门出学霸。家境本来挺好,结果很快出事了,他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这对年幼的崔瑗无疑是个重大的打击,一大家子老老小小,挣钱的人死了,但是花钱的都还活着,悲剧吧,从此家道中落。
但是,崔瑗再怎么说也是书香门第,虽然家里穷了,但始终专心好学,从小继承父亲的学业。18岁时来到京师洛阳,与京城的名士贾逵、马融、张衡(就是传说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的天文学家)关系密切,通晓天文、律历,受到学者们的推崇。而且崔瑗爱交朋友,常以丰盛酒菜招待宾客,而自己日常饮食却是吃糠咽菜,这样在当时就更加赢得了好名声。
但是,好名声却没有转化成好运气,随着年纪越来越大,仕途却迟迟没有起色,到40多岁的时候才勉强做上一个小郡吏。40多岁今天听着不大,但在古代这个年纪就已经相当大了,汉朝人的平均寿命也就30多岁。不管怎么说吧,迟到总比不到好。满以为这下可以时来运转,走上人生巅峰了,结果很快又因为触犯了法律被下了山东的大狱。
尽管遭到这样的人身打击,但是崔瑗仍然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他意外地发现审讯他的狱管竟然精通礼学,所以每次提讯时,崔瑗都顺便请教一些问题。这狱管就无语了:你当这是你们家学校呀!但是看看崔瑗的态度谦虚诚恳,不像是开玩笑,于是也认真地跟他讨论起了礼学,一来二去,每次的例行提审都变成了学术讨论会。所以史书上说崔瑗“专心好学,虽颠沛必于是”。也许是在这位狱管老师的帮助下,崔瑗很快获释。这段入狱的经历不但没有成为崔瑗的污点,反而他的名气越来越大,越来越受到社会上层的追捧。
艰难的仕途
离开了监狱后,先后有两个将军征召崔瑗做私人幕僚,一个是度辽将军邓遵,另一个是车骑将军阎显。但是两个人都很快就被牵涉进政治斗争后被诛杀,崔瑗两次都险些被株连。崔瑗这时候想死的心都有,心想我就是扫把星呀,我去谁那谁倒霉。于是他起了隐居山林的想法。他想,与其这样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不如归隐林泉,好好享受一下承欢膝下之乐,长林丰草之欢,那多好呀。所以当大将军梁商再次征召崔瑗的时候,“瑗以疾恳辞”,说我肩周炎犯了,脚气没好,反正就是找借口不去。
快50岁的时候,崔瑗终于时来运转。隐居的这段时间他的学识名声变得更大了,以至于被朝廷直接征用,这跟之前那些个人招聘就不一样了,被举为茂才。“茂才”就是秀才的意思,因为东汉要避光武帝刘秀的讳,改做“茂才”。朝廷让他做汲县县令。崔瑗在这里主持工作七年,为当地开稻田数百顷,当地的老百姓用歌谣来歌颂他:“上天降神君,赐我慈仁父。临民布德泽,恩惠施以序。穿沟广灌溉,决渠作甘雨。”这个时候一大波朝廷的高官,包括大司农胡广、少府窦章等共同荐举崔瑗,说他是宿德大儒,既有好的政绩表现,又道德高尚,不应久在下位,最终崔瑗迁济北相,开始做封疆大吏。
大器晚成,书《贤女帖》
快要步入花甲之年的崔瑗也终于迎来了属于他的人生巅峰,在忙于政事之余,他始终没有忘记书法,因为遭遇过人生种种起伏,几经生死,随着晚年境遇的改善,他的心境变得无比的豁达。崔瑗早年是写小篆比较多的,但是越到晚年开始师法杜度,转向章草。这个时候他平和的心态、丰富的阅历再加上满腹的学问,都变成崔瑗笔下流畅的线条,比起杜度的名字,他的字在线条柔美和流畅度上都上一个台阶。
崔瑗草书笔画精微,善于变化,好像金子经过百炼,如美玉丽姿天成,造诣实际上超过杜度。我们看《贤女帖》(图6.5)里面的字比起常见的章草,它的结字更加流畅,笔画方圆兼备,甚至偶尔出现了两个字之间有笔画的联系,应该说他是介于章草和今草之间的一种过渡性写法,充分体现了崔瑗对草书的理解和探索。
图6.5 [东汉]崔瑗《贤女帖》刻本刊于宋《淳化阁帖》
对抗质疑,写《草书势》
但是,在当时很多人看来,比起曾经的篆书和正在流行的隶书,杜度、崔瑗引领的是一种不严肃的、不庄重的,甚至是不正经的书法潮流。他们的书写方式过于追求媚俗,还略带浮华。针对这些批评,崔瑗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作为回应,这就是现存的中国书法史上第一篇理论专著——《草书势》。(www.xing528.com)
在这篇文章里面,崔瑗详细描述了隶变发生的原因,就像我们曾经说的:随着典籍、案卷的越来越多,需要抄写的内容也越来越多,有很多辅佐书写的人,为了提高书写速度,删简旧文字,这才有了隶书。草书的法则也是一样,只是更加简略。顺应时势,表明意思,用于仓促紧迫之中;功效加快,与篆隶同样地使用,但是节约了时间,也节省了精力;观看它的形象,举手投足间都有它特有的仪态形势;方圆也有它自己的规矩。为什么一定坚守古老的体式呢?“几微要妙,临时从宜”,崔瑗点出了草书存在的核心价值,对于草书的批评者给予了有力的回击。
书契之兴,始自颉皇;写彼鸟迹,以定文章。爰暨末叶、典籍弥繁;时之多僻,政之多权。官事荒芜,勦其墨翰;惟多佐隶,旧字是删。草书之法,盖又简略;应时谕指,用于卒迫。兼功并用,爱日省力;纯俭之变,岂必古式。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中规。抑左扬右,望之若欹。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或黑出点染,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畜怒怫郁,放逸后奇。或凌邃惴栗,若据高临危,旁点邪附,似螳螂而抱枝。绝笔收势,馀綖纠结;若山蜂施毒,看隙缘巇;腾蛇赴穴,头没尾垂。是故远而望之,漼焉若注岸奔涯;就而察之,一画不可移。几微要妙,临时从宜。略举大较,仿佛若斯。
——崔瑗《草书势》
我们再强调一下,崔瑗讲的这个道理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草书之所以能够发扬光大,最根本的原因并不是这些道理过硬,而是经过杜度、崔瑗这样的大师反复打磨之后,这个字体本身变得足够的美,这才是草书能生存下来并且有别于今天那些恶搞大师的根本原因。
最后十几年崔瑗的仕途、书法和治学都达到了高峰,这好像也是命运对他前50年颠沛流离的一个弥补。公元142年,66岁的崔瑗病逝,临终对他儿子说:“人之所以生存就是吸收天地的气息,等到死的时候,把精神归还给上天,把身体归还给大地,什么地方都可以安放形骸,没有必要非得埋回老家。”可见,他对人生的参悟就像他对书法的参悟一样:透过那些庄严、华丽、精彩的仪式,直接看到了事物最底层的、最简单的、最朴素的原理。
三国时期书法家韦诞称赞崔瑗“书体甚浓,结字工巧”,就是说:书体非常浓密,结字精致美妙。东晋王隐称崔瑗为“草贤”,说他章草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上看,崔瑗的章草上承“草隶”,下启“今草”。这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成为草书发展的重要一站。
延伸阅读
崔瑗晚年不仅书法大成,学术上也有了一个爆发式的增长,据说现在有记载的流传于世的文章有57篇。我们挑选了其中有意恩的一篇小文分享给大家,叫《座右铭》,这也是我们今天桌子上写个小纸条被叫成“座右铭”的典故出处。里面的一些名句,比如“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就是放在今天也一样可以拿来用。据说崔瑗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他年轻的时候,他的哥哥崔璋被人杀了,于是他亲自手刃了仇人。为此崔瑗只好亡命天涯,最后赶上天下大赦才再次出来,这也可能是他那么晚才做官的原因,于是他写了这篇铭用来自戒,放在桌子右边,所以叫“座右铭”。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
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在涅贵不淄,暧暧内含光。
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硁硁鄙夫介,悠悠故难量。
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崔瑗《座右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