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熹平石经》固然伟大,飞白书也曾风靡千载,但是蔡邕作为书法史上一位集大成者,如果他只是写了一部石经、创了一种书体,那还远远对不起这个历史地位。难得的是,他还有一些非常重要的书法理论问世。
蔡邕可以说是汉朝书法理论的集大成者,他在很多文章中都论述了书法,其中最重要的两篇是《笔论》和《九势》,这两篇文章在中国书论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笔论》开篇就提出“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的著名论断,论述了书法抒发情怀的艺术本质,以及书家创作时应有的精神状态。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蔡邕《笔论》
《九势》的历史意义就更重要了,论及书法作品应取法于自然,表现大自然中各种生动的、美好的物象,强调书法艺术应讲求形象美。并且对具体的书写要领一一说明,比如:藏锋,欲左先右;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这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中锋用笔”。这些基本的笔法我们今天学习书法仍然在用。我跟初学书法的孩子们强调的最多的还是毛笔尽量垂直于纸面,要中锋用笔,这个理论的源头就来自蔡邕。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其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www.xing528.com)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蔡邕《九势》
而且,蔡邕还说出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这句话一语道出了我们书法之所以能够绵延2000多年长盛不衰的真谛。一个艺术门类,如果能够长时间受人追捧可能是有很多外在的原因,比如官方的支持、生活的需要等。但是除此之外一定还有这种艺术本身的因素。我们通常不会把硬笔书法当作一种艺术形式,就是因为它相对简单,缺少变化的空间,而毛笔恰恰拥有这种复杂性。蔡邕直接道出了毛笔的柔软特性带来的无穷变化,这就使得以后无数书法家能够在不同方向上进行探索。同样一支毛笔,欧阳询可以写得工整挺拔,颜真卿也可以写得古拙雄壮,赵佶可以写得纤细瘦硬,刘墉也可以写得丰腴淳厚,这就是书法的万千变化和精妙之处。蔡邕第一个指出了书法艺术的复杂性和可开拓性,在他之后,一部波澜壮阔的书法史就此展开。这是蔡邕在书法理论上的巨大贡献。
延伸阅读
也许大家会问,所谓书法不就是写一手好字吗?有没有理论重要吗?
我要告诉大家,一件事情如果一直停留在操作层面,上升不到理论高度,那么这件事的文化意义就不会太高。蔡邕所处的东汉就是书法由实际操作上升到理论高度的时期,东汉出现了第一部书法专著《草书势》,接着就是蔡邕写的一系列论述书法的文章,里面的主要观点在我们今天书法学习过程中仍有巨大的指导意义。也可以说,蔡邕把书法的文化意义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书”在周礼中就被定为“六艺”之一,是当时君子必须学习的一项技能。但是这个“书”我们还不能等同于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因为他更强调书写的流畅性,而书写的美学意义是作为次要因素考虑的。由于一些民间不知名的书法家的积极参与,书法在实际操作层面已经走得很远了,书法的审美价值也得到了极大的开发,但是书法理论的发展还相对落后。
书法只有上升到了理论高度,它的艺术价值才会被广大文人士大夫阶层接受,否则,它就会跟雕刻、编织、刺绣、驾车这些普通手艺没有太大区别了。到了汉代有人开始把书法的美学意义单独拿出来讨论,西汉大文学家扬雄就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过:“言者,心声也。书者,心画也。”意恩是说,书法跟语言一样,都是源自内心的表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