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曾出土1000多枚竹简(图3.17),这些竹简及木牍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简牍的内容包含了当时的法律、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我们吃惊地发现,简牍上的字并不是小篆,而是更接近于隶书。我们都知道小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中央政府对文字的顶层设计。所谓“书同文”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但是小篆作为官方指定书体,可能仅限于秦朝的中央政府,或者是正式的官方行文中会被用到。在一些地方上或者一些非正式的场合,小篆可能并没有被认真地执行过,更多用到的是大篆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隶书,这就是我们前文说到的“隶变”。
图3.17 云梦睡虎地秦简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 隶变” 是中国文字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变革,而它之所以发生跟简牍的使用有直接的关系。我们知道甲骨文是用刀刻写出来的,金文主要是铸造的,少数的如中山王鼎上的文字也是用刀篆刻出来的。而简牍上的文字是用毛笔( 图3.18)写出来的。隶书是书写者对篆书的简化,正是古人说的“隶乃篆之捷”。毛笔和简牍的配合促进了这次字体的衍变。
“隶变”既是中国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界线,又是现代意义上书法的发端。今天我们中国人或多或少都会理解一些书法的概念。但是在简牍出现之前,从来没有人把书写视作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或者把书法单独拿出来讨论其美学价值。也可以说,简牍的出现开启了书法作为一种艺术的启蒙时期。
这里还伴随着另一个变化,是我们平时所忽略的,就是我们一直说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其实并不严谨,因为真正的象形文字是甲骨文、大篆和小篆。从简牍上的隶书开始,我们的汉字进一步被符号化,变成了不再“象形”的文字。除了极少数的独体字我们今天还能找到一点象形的影子,比如“火”“田”“月”这样的字之外,绝大多数的字最初的造字原理,我们得去追溯到小篆或者大篆才能搞清楚。当在《说文解字》里看到小篆的时候你就明白这个字是怎么回事了,水真是流水,木也真是一棵树。而变成隶书之后,横平竖直、方圆周正的线条变成了蚕头燕尾的笔画,就变得不再象形了。
图3.18 居延出土的汉代毛笔(www.xing528.com)
当然,好处也很明显,书写速度大幅度提高。不信你可以拿一支毛笔试着写写小篆,那是相当的慢,但是隶书就写得快多了,否则12万余字的马王堆帛书恐怕要写到吐血了。
简牍上的隶书由于最先使用的是底层人民,上层社会开始是不怎么认可的,再加上刚刚诞生的隶书因为没有书法家的精心修饰,确实也显得有些粗糙,比如从云梦睡虎地秦简中就能看出来,刚刚演化出来的隶书看起来还是相当幼稚的,情况随着时间慢慢推移就逐渐发生了变化。到西汉中期,比如《居延汉简》《银雀山汉简》,简牍上面的字就变得非常有味道了。但是隶书真正的爆发期还要等到东汉。
简牍应用最鼎盛的时代应在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时期。到公元105年,东汉蔡伦就向汉和帝献上了蔡侯纸,此后纸被推广开来。所以,东汉末期到三国时期是纸和简牍并用的一段时期,一直到魏晋以后才开始彻底不用简牍,全部采用纸了。所以三国时候,如果关羽收到了刘备的密函,那应该是纸条或者帛书;但是如果当时关公闲着没事夜读《春秋》,那读的可能还是简牍。
虽然我们说了简牍这么多好处,但是,我们都知道简牍最终也退出了历史舞台,为什么呢?因为它还是太重了,所以当时的书写者为了让一本书用尽量少的简牍,那就会把每一根简牍上写上尽量多的字,结果自然是每个字都被压的非常扁,这就是我们隶书一改篆书的瘦长或方正,变成了矮胖型的重要原因。
简牍的应用与普及,把我们华夏文明推向了一个更新的高度,同时简牍与毛笔共同催生的“隶变”也开启了书法作为一门艺术的启蒙,从此成就了后世灿若群星的书法家,开启了我们波澜壮阔的书法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