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周朝金文与颂器的历史意义

周朝金文与颂器的历史意义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时人们称青铜器为“吉金”,因此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吉金文字,简称“金文”。铭文的大致内容是说:周宣王即位之初,局势不宁,亟需振兴朝政。毛伯将这些事迹告诉了子孙毛班,毛班为了纪念祖上功绩铸造了这件簋。周朝的领土范围,就是在这些侵略战争中逐渐扩大的。但就算是一直东征,历史上周朝真实管辖的地区其实也不大。事后铸造了颂簋、颂鼎和颂壶,用来祭祀死去的父母,告诉他们,儿子有出息了,当官了,光宗耀祖了。

周朝金文与颂器的历史意义

商周时期冶炼技术的发展带来了青铜铸造业的繁盛。当时人们称青铜器为“吉金”,因此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吉金文字,简称“金文”。其实在殷商时期,青铜器上就已经出现了铭文,只是字数很少,多数是一些族徽标志或者器物所有人的姓氏名字。而到了西周时期,奴隶制社会的发展达到了较高水平,金文的发展也达到了鼎盛时期,开始出现了长篇叙述性的铭文,有的多达几百个字,比如我们开篇提到的毛公鼎,接近500字,已经是一篇中学作文的长度了。

图3.5-1 西周毛公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3.5-2 毛公鼎铭文拓片

毛公鼎上(图3.5-1)的铭文(图3.5-2)是目前已知的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接近五百个字。铭文的大致内容是说:周宣王即位之初,局势不宁,亟需振兴朝政。于是他就命令毛公治理邦家内外,并给予毛公宣示王命的大权,着重强调没有经过毛公同意的命令,毛公可以指示臣工不予奉行,铭文最后是一些告诫勉励之词,并褒奖和重赏了毛公,毛公因而铸鼎传世子孙永宝。通篇文字极其工整,笔画匀净致,字体方圆周正、端庄大气,体现了西周中晚期的森严气象

既然说这些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才是青铜器最大的价值。接下来我们就说说西周“三簋(guǐ)”上的铭文都讲了些什么故事。“三簋”说的是西周时期的三件国宝级青铜器,分别是:利簋、班簋、颂簋。

簋,是古代盛放食物的器具,跟我们今天的盆或者锅差不多。但在当时人们把这种实用器具铸造成了一种青铜礼器,用作祭祀,因此就会在上面记录一些重大事件或者重要人物,比如西周早期的利簋就记录了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武王伐纣

为什么叫“西周利簋”呢?听起来怪吓人的,只是此“利簋”非彼“厉鬼”。根据器物上面的铭文,我们今天能够知道,当年拥有这件器物的人的名字叫“利”,所以我们就管这件器物叫利簋了。(图3.6-1、图3.6-2)

图3.6-1 西周利簋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图3.6-2 西周利簋铭文拓片

武王伐纣,大约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和各诸侯联军起兵讨伐商王帝辛(商纣王),最终灭亡商朝,建立周朝。依据西周利簋的铭文记载:“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意思是:武王伐纣,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了,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这就是著名的“牧野之战”。西周利簋的铭文,澄清了武王伐纣的具体日期,证实了古籍中所载的“战一日而破纣之国”的记载是正确的,所以这件事也被写入了中学历史课本。

另一个有故事的簋也是西周时期的,叫作班簋,上面的铭文将近200字。大致意思是说,周王任命了一个叫“毛伯”的人,讨伐“东国瘄(cù)戎”,三年以后,讨伐成功了。这个“瘄戎”,到底是当年的哪个方国?什么民族?我们不得而知。有人说他们是戎族,也有人说他们属于东夷族,不管怎么说,铭文告诉我们,当时的周朝发动过一场声势浩大的东征。毛伯将这些事迹告诉了子孙毛班,毛班为了纪念祖上功绩铸造了这件簋。因为是毛班让人铸造的,所以我们叫它班簋(图3.7-1、图3.7-2)。

图3.7-1 西周班簋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www.xing528.com)

图3.7-2 西周班簋铭文拓片

那么,周朝为什么要东征呢?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因为怕冷。

公元前1000年左右,东亚正好进入了一个寒冷期,周朝南下灭商,也算是趁虚而入。但是灭了商之后,商人面临的寒冷期问题,周人同样要面对。怎么办?周人想到的办法特别直接,就是一路向东继续“征伐”。所以,从西边来的周朝,打着“平叛”的旗号,开始了对东方的长期征服战争。其中一部分目标是殷商的残余势力;另一部分目标,就是其他民族建立的方国,其实就是当时的少数民族部落——比如徐夷、淮夷、蒲姑等自建的独立小国。周朝的领土范围,就是在这些侵略战争中逐渐扩大的。而班簋铭文上记载的这个“东国瘄戎”,其实就是当年周朝大规模东征的牺牲品之一。

但就算是一直东征,历史上周朝真实管辖的地区其实也不大。西周最鼎盛时期,真正能覆盖到的最大区域,无非是今天的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和山西这一带——这还是把所有分封的诸侯国都算在内的情况下。真正周王室直接管辖的地方,就更小了。中国历史上,疆土面积真正称得上“幅员辽阔”的时代,还在很久以后。

图3.8-1 西周颂簋现藏于山东博物馆

图3.8-2 西周颂簋铭文拓片

接下来要说的就是第三个簋,叫作颂簋(图3.8-1、图3.8-2)。颂簋也一样,铸造它的人,名字就叫颂。颂簋的盖子和器身上,各铸刻了152个字的铭文,大概意思是说:周王任命这个叫颂的人,为王室杂务的一个主事官,并且赐给他带花边的黑色丝质礼服、赤红色的围腰、拴着红丝带的玉璜,还有旗帜和马具等等。颂向天子行跪拜大礼,献上玉璋表示感谢。事后铸造了颂簋、颂鼎和颂壶,用来祭祀死去的父母,告诉他们,儿子有出息了,当官了,光宗耀祖了。

估计是颂得了官之后特别高兴,一连做了一整套青铜器。这件颂簋其实是一整套青铜器里的一件。大家可能觉得这种事情与武王伐纣、周朝东征相比简直不值一提,但其实这个“颂簋”,以及跟它配套的“颂鼎”“颂壶”这种成套的青铜礼器的出现,标志着西周晚期礼制的成熟和完备。

延伸阅读

在这里有必要为大家补充讲解一下:周朝中期的礼制改革与周朝末期的礼崩乐坏。

自从大禹铸九鼎、定九州之后,古代称王的人往往会铸九个鼎出来,象征自己的王权。颂接受了周王的任命,被正式纳入到礼制体系里来,所以急急忙忙地铸造起这一大套礼器,祭祀自己死去的父母,感怀天子的恩情。

但其实,周朝一开始也不这样,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利簋、班簋,只是单件的青铜器。从不断发现的新的考古证据来看,西周在中晚期曾经出现过一次礼制改革。具体到青铜礼器的使用上,过去单件的青铜器、主要用作欣赏的青铜器,逐渐变成整套。这些成套器物的件数,必须严格依据主人的身份、地位、血统等来划分等级,绝对不能僭越礼制。孔子也曾倾尽一生,整理、转述和弘扬他心中的周朝礼乐文化。可见,西周建立的礼制以绝对的正统之态深入人心。

实际上,也就是从周朝开始,中国古代对“礼制”看得越来越重,你应该住什么房子、穿什么衣服、用多少仆人、骑什么马、坐什么轿……都得按规矩来,否则就是“逾制”。之后的历朝历代,“逾制”都是大罪。

那么礼制到底是好还是坏呢?客观地讲,礼制既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当然很明显——完全没有规则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会陷入一片混乱,连基本的安全都无法保障。但是礼制也有它不好的一面,那就是死板、教条、僵化,遏制人的天性,抹杀人的创造力。最坏的一点就是,西周建立的这套死板的规矩,先把自己整垮了。

西周后期,中央政府的控制力日渐衰弱,这一整套上层建筑也就跟着垮台了。诸侯国之间开始各自为政,相互攻伐,你死我活,进入了轰轰烈烈的春秋争霸时代。到了这个节骨眼上,谁还管什么规矩、什么礼制,周天子的威慑力荡然无存,周天子建立的这套礼制,再也绑不住任何人。真正在历史舞台上呼风唤雨的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这样的霸主。各个诸侯国在靠武力征服天下的同时,也大力培养和争夺能够治理天下的能人志士,大大促进了恩想和文化的繁荣,中国也进入了生机勃勃的“诸子百家”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