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变化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广东回族穆斯林的婚姻方式

变化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广东回族穆斯林的婚姻方式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结婚时,要举行宗教仪式,请阿訇主持并证婚,称为“念女卡”。然后,新郎膝上铺一块红绸,接阿訇抛来的糖果、花生等,并即分给围观的小孩们,婚礼就算完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仪式逐步发生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广东回族穆斯林的婚姻多由父母包办,通婚范围基本上局限于本民族内部。

变化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广东回族穆斯林的婚姻方式

1.婚礼

阿訇为回族夫妻“念女卡”

广东回族穆斯林的婚礼较为简朴。子女长大成人后,只要双方自愿,经父母同意后,婚事便可决定。礼金不拘多少。结婚时,要举行宗教仪式,请阿訇主持并证婚,称为“念女卡”。婚礼仪式比较简单:新郎头戴礼拜帽,新娘披头巾面对阿訇坐着,阿訇问男女双方是否相爱,得到肯定答复之后,阿訇再问新郎给新娘多少“女卡银”,新郎回答多少,事后一定要兑现,不拘数目,仅是一种象征性信誉,表示吉利的意思。接着,阿訇念一段《古兰经》,以示祝福。然后,新郎膝上铺一块红绸,接阿訇抛来的糖果、花生等,并即分给围观的小孩们,婚礼就算完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仪式逐步发生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广东回族穆斯林的婚姻多由父母包办,通婚范围基本上局限于本民族内部。清末民初,个别回族青年开始与外族通婚,但结婚前外族男或女都要办理入教手续,婚礼遵循伊斯兰教规,请阿訇主婚、颂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社会变革和工作关系,广东回族青年男女与其他民族通婚的人逐渐增多,但事先也多与家中父母商议,族际婚姻成为普遍事实。广东回族穆斯林的传统家庭多为三代或四代同堂的主干家庭,家族观念相当浓厚。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制度、就业和居住条件的变化并逐渐改善,广东回族穆斯林家庭以父母同未婚子女同住的核心家庭居多,且大多数家庭成员均有两个以上的民族成员组成。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城市建设、工作机会和婚姻家庭的传统模式,广东省内的世居回族穆斯林逐渐放弃了围绕清真寺的聚居生活形式,生活模式的改变是广东回族穆斯林为适应中国社会变迁和市场经济发展而做出的必要调整。

2.葬礼

回族穆斯林称逝世为“归真”。人归真后,即运往清真寺,当天由亲友守夜。次日,由“寺师傅”用清水为其沐浴,称为“洗米衣”。浴后用白布裹住全身,放入“塔保架”(公用棺材)内,上面覆盖经文或星月图案的蓝布,并将“塔保架”置于厅堂或大殿前。在阿訇主持下,亲友们排立在“塔保架”前,向亡者行告别礼,称为“赞者罗”。礼毕,即由亲友或教胞抬送到墓地安葬。下葬时,揭开“塔保架”盖,用吊带直接将米衣吊放入墓穴内,禁用陪葬物品。随后由阿訇念诵“落土经”,即掩土成坟,葬礼便告完毕。“塔保架”仍运回清真寺保管。

回族坟场旧照片

“教门佬(指回族穆斯林)死,教门佬抬。教门佬死咗(去世后)冇(没有)棺材”,这首民谣说明广东回族穆斯林归真后,一定要由族胞自己按教规勤俭办丧事,不求助外人,也不讲究排场的好风气,充分体现了回族穆斯林“谊气相投”的团结精神和“爱群裕后”的优良传统。

为答谢帮忙治丧的亲友,在亡者安葬当天和“头七”“四十日”等日子,丧宅要给至亲和治丧人员赠送教门“油香” (用面粉制作而成),经济富裕者还请阿訇“开经”或上坟做“睹阿”,以悼念先人。回族穆斯林这一传统的丧葬习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得到人民政府的尊重,广州、肇庆和深圳市,都有穆斯林公共坟场,并为穆斯林举行丧葬活动提供各种方便。

广东回族葬礼

(1)广州市回族公共坟场。

广州市回族穆斯林的公共坟场,历史上位于广州市北郊桂花岗一带。自清代民国,广州市的回族穆斯林坟场,曾多次受到不法之徒的破坏和侵占,但经过回族穆斯林据理力争,一直得到当地政府的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州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出于修筑公路及市政建设的需要,经过协商,穆斯林群众一致同意服从国家建设需要,分期分批将坟墓迁至新市坟场。现除先贤古墓周围坟地和聚龙岗、松柏岭尚有部分坟墓外,其余已全部迁葬。1986年,新市回族公墓周围建起了石砌围墙,重新改建了公墓管理处,并雇请了管理员对坟场进行管理。1995年5月,经市民宗委同意,市伊斯兰教协会做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回族坟场管理的决定》,正式对新市公墓进行全面整治和修建。现在,新市回族坟场分为15个区,重新编排坟位,颁发“坟位证”,重新布局水电设备,是广州市穆斯林唯一的殡葬用地,至2011年12月底,已安葬8000多位穆斯林先人。

广州新市回民坟场(www.xing528.com)

广州新市回民坟场

肇庆市回族墓园

(2)肇庆市回族墓园。

肇庆市在清代已有两处回族穆斯林公共墓地。一处是七星岩仙掌岩侧墓地,一处为牛眠岗墓地。1956年因七星岩风景名胜区开发建设需要,仙掌岩侧墓地被征用,先人遗骨迁葬牛眠岗墓地。1999年应城市建设发展需要,开通宋城西路,肇庆市政府决定要将牛眠岗回族坟墓迁移。经过协商,穆斯林群众顾全大局,服从建设需要,将原在牛眠岗回族坟场的30多个姓氏、2500多穴坟墓迁移到新建立的回族坟场。该坟场位于高要市小湘镇联星村旱坑岗,距离城西清真寺约18公里,占地面积60亩。从1999年11月至2005年5月,共迁移坟墓2521穴。迁坟按照回族丧葬习俗,采用花岗岩石“金井”,用“卡番布”重包先人骸骨,进行迁移。现在,肇庆回族墓园建有墓园管理处、管理员住所、礼拜殿、停先阁、沐浴室、洗手间等设施,还有三座风雨亭。为纪念历任阿訇、伊玛目的功绩,设立了专门的“阿訇墓区”,其他坟茔区域基本按各姓氏归集建造,以方便穆斯林群众游坟、拜偈先人。

肇庆王氏回族墓园

肇庆李氏回族墓志铭

肇庆回族墓地阿訇墓群石碑

肇庆回族墓园中阿訇之墓

深圳市料岭墓园正门

(3)深圳市料岭墓园。

深圳市料岭墓园内景

深圳市料岭墓园墓群

深圳市历史上没有穆斯林民族在此定居,所以一直没有穆斯林坟场。外来穆斯林少数民族人口“归真”后,只能运到广州新市回族公共坟场安葬。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深圳市信仰伊斯兰教的外来少数民族人口的增加,为了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尊重各信仰伊斯兰教少数民族的殡葬习俗,1997年8月,由深圳市政府办公厅牵头,组织各有关部门现场办公,划拨位于深圳市罗湖区贝仔角料岭的5亩山地作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外来少数民族人口归真后的墓园用地,并由市财政拨出专款420万元作为墓园的建设费用。目前,贝仔角料岭墓园共建有300个墓穴,于1999年开始投入使用,至2013年12月底,已有87位各族穆斯林安葬于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