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州回族穆斯林教育的发展及变化

广州回族穆斯林教育的发展及变化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回族穆斯林教育事业的发展,广东回族穆斯林也积极开展伊斯兰教文化教育活动,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学校教育方面,1952年,广州市人民政府根据全市回族人民的意愿,将清真小学改名为广州市立清真小学。从1980年起,恢复该校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拨发的民族事业补助费。每周一、三、五晚上教学,学员有40多名,基本上都是广州人,女性居多。

广州回族穆斯林教育的发展及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广州回族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60%,中学文化程度的不到20%,大学文化程度寥寥无几,妇女90%以上都是文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回族穆斯林教育事业的发展,广东回族穆斯林也积极开展伊斯兰教文化教育活动,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据2010年广东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广东省回族6岁以上的人口42557人,其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占26.44%,中等学校(含高中、初中)占59.19%,小学占12.9%,未上过学占1.45%。

在学校教育方面,1952年,广州市人民政府根据全市回族人民的意愿,将清真小学改名为广州市立清真小学。1957年,市教育局统筹规划,把原广州市十四中学分校加以扩建,拨给清真小学,清真小学开始有了自己的校舍。1959年,清真小学更名为广州市回民小学,取消经文及教义科,全部经费由政府负责。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广州市民族事务委员会的支持和协助下,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学校优先吸收各区回族学生,集中编班,推荐有经验的教师负责,对回族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对居住较远或双职工的学生给予留校午睡和用餐的照顾,并设置回族奖学金。从1980年起,恢复该校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拨发的民族事业补助费。1983年,市财政拨款60万元修建五层教学大楼,教学楼总面积达2100多平方米,内有20个教室,一个电教室和操场。1985年,市政府拨款改建北面教学大楼。2000年,越秀区政府拨款110万元,按照伊斯兰建筑风格装饰校舍,校园环境更加整洁优美,先后有美国、泰国和香港等地的友人前来考察。自1973年以来,广州市回民小学连续多年被评为“越秀区教育系统先进单位”,1985年被评为“广州市普及教育先进单位”,1990年被国家民委评为“全国民族团结先进集体”,2006年被评为“广州市一级学校”,2007年被评为“广州市绿色学校”。

1955年,怀圣寺内清真小学体育课

a.位于解放中路的广州市回民小学旧校址

b.广州市回民小学旧校舍

c.今日广州市回民小学正门

d.今日广州市回民小学内景(www.xing528.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肇庆市高要私立清真小学由市人民政府接管,改为公办。1950年,学校改称高要县清真小学。同时,学校向社会公开招生,回汉子弟皆可入学,但优先安排回族教职工,回族学生优先入学,并免收学杂费和书籍费。回族知识分子哈洪大曾担任该校校长。20世纪50年代,肇庆回民子弟均在此校就读,并于1955年改称肇庆镇清真小学,1961年改称肇庆市清真小学。1965年后,学校改称肇庆市第十七小学,取消回民子弟的各项优待。20世纪80年代,宗教政策落实以后,学校重申优先吸纳回族学生,名称仍为肇庆市第十七小学。

除了举办正规学校教育外,广东省回族穆斯林还积极举办各种教授经典、教义、教法的培训班,以求提高回族穆斯林的宗教知识水平。1981年6月,第一期《古兰经学习班在广州怀圣寺开课。《古兰经》学习班共有学员116人,分为两个班教学,学制为每周两晚。1985年起办妇女经文班,由马景慧任教。1981年5月起,每周星期五聚礼后在怀圣寺西楼举行教义研究,参加者主要是当地回族。1990年6月,广州市伊斯兰教协会决定在每个“主麻”聚礼日后,举行教义研究。濠畔寺于1998年9月1日开始兴办业余学习班,张建君阿訇和马秉林乡老编写经文教材,主要讲解《古兰经》短小章节,提供部分单词的翻译,按照每个章节讲解经文下降背景。每周一、三、五晚上教学,学员有40多名,基本上都是广州人,女性居多。经文班后来采用《阿拉伯语速成教材》和《穆斯林手册》,包括日常用语如祈祷词等,经常坚持学习的人一般在3~10人之间。

广州市回族艺术团

回族学生夏令营

目前广州伊斯兰知识的传播形式主要是比较松散的教义讲习班、业余学习班、学习兴趣小组、青少年夏令营活动等,参加人数少,多为广州本地的离退休职工及个别重视伊斯兰文化的家庭。学习内容为阿拉伯语字母基础、日常问候语、基本教义知识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