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怀圣寺内经文小学的教学模式以伊斯兰教经文知识为主、以汉文教育为辅,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到40余人。民国15年(1926年),中国回教俱进会粤支部将怀圣寺经堂小学确定为自己的附属小学,更名为“中国回教俱进会粤支部附属小学”,并调整了教学制度:由原来的以伊斯兰教经文知识和阿拉伯语、波斯语为主,以汉文教育为辅,转变为经文与汉文并重。在俱进会粤支部的推动下,附属小学的学生人数发展到60多人。由于就学人数增多,该校仿照汉族学校的编制,分班级授课。经文教学也改变为个别教学与班级教学相结合的形式。附属小学通过招收女学生并在宗教场所传授礼拜仪式的知识,突破了以往伊斯兰教礼仪中“男女大防”“女子不上殿”等的限制,使得广东回族穆斯林女性的受教育水平和社会地位获得了极大的提升。
民国19年(1930年)5月,“中国回教俱进会粤支部附属小学”改称为私立“清真小学”,并成立了清真小学校董会。清真小学按正规小学的课程、时数进行教学,开创了广州回族兴办正规学校教育的历史。清真小学将汉文教育正规化之后,前来入学的学生人数大幅度增长,很快就增加到100多人。民国27年(1938年)10月,广州被日军占领后,日伪当局在怀圣寺旁的天清州教堂内设立了回民小学,后来又将其改名为市立第五小学。小学招收非穆斯林子弟入学,虽然设立伊斯兰教教义课程,但每星期仅有数节课。民国34年(1945年),抗战胜利,经广州市教育局批准,清真小学得以恢复。民国35年(1946年),熊振宗继任校长后,清真小学广收汉族学生,并改为完全小学。民国36年(1947年)春,全校学生达355人,其中回族穆斯林学生为127人,教师队伍也以汉族教师为主。在清真小学,伊斯兰教课程被列为回族穆斯林学生的必修课程。为了满足教授经文和教义的需要,教授伊斯兰教课程的阿訇也从1人增加到了3人。民国36年(1947年)以后,由于国民政府统治日益腐朽,国内政局愈发动荡,经济情况持续恶化,清真小学很多学生辍学,经济状况也愈加恶化,教师工资常常不能按月支付,整个清真小学处于风雨飘摇之中。(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