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伊斯兰教和回族穆斯林社会中,慈善机构异常活跃。民国时期,清代设立的教善公箱、平安处、清真别舍、孀妇房继续存在。它们中的大多数发挥了相当积极的作用,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广州伊斯兰教和回族穆斯林的近代化进程。
1.教善箱
教善箱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设立,其作用是用房产租金以救济家境贫困、死后无钱殡殓的穆斯林。教善箱后来交由四坊箱合并管理。
2.平安处
平安处位于广州怀圣寺看月楼东侧,是备供危重病人暂住,或为亡人治丧殡殓之用。1962年,小东营清真寺开设了回族穆斯林治丧处后,平安处即停止使用。
3.清真别舍
清真别舍位于先贤古墓墓道南端对面,供贫困而无处栖息的穆斯林暂住之用。20世纪50年代初因征地拆去。
清真别舍
4.孀妇房
孀妇房始坐落于大新街,用以收容孤寡无依的穆斯林妇女住宿。其后,更名为“恤妇房”。民国期间,大新街扩建为马路,恤妇房原址部分被拆。四坊公箱遂另拨南胜里东两间平房以作为新址,并改名“寡妇房”。在广州沦陷期间,寡妇房的老人和寡妇流离四散。抗战胜利后,中国回教协会广州支会在南胜里东恢复了寡妇房,将居住在日伪当局所办老人院里的穆斯林老人接至此处。由于当时入住的老人不限于寡妇,连孤苦无依的老年男性也收容在内,因此“寡妇房”更名为“安老所”。
5.丧济会(www.xing528.com)
丧济会于民国初年成立,是一个比较简单松散的治丧互助组织。初由众穆斯林集资购置一套送葬用具,备作公用。集资人即作为会员。遇有会员归真,其他会员每人捐毫洋两毫,集中送给丧主,作为公帮,并尽可能参加送殡和协助丧主办丧事。抗日战争爆发后,广州沦陷,会员或散落东西或相继死亡,该会无形解散。
6.慎终会、崇善会、同益会
慎终会成立于民国14年(1925年),会址设在南胜清真寺内。慎终会以“爱群裕后”为宗旨,进行丧济互助。抗日战争爆发后,广州沦陷,慎终会会员或四处逃难或归真。抗日战争期间,慎终会经办人马庆云阿訇刻意保管了慎终会财产档案。抗战胜利后,慎终会重新恢复活动。因慎终会的发展模式得到了当时广东穆斯林的肯定和支持,民国18年(1929年)和民国23年(1934年),濠畔寺、东营寺亦创立了类似的机构——崇善会和同益会。这两个机构的性质、形式和规章制度与慎终会大致相同。抗日战争爆发后,广州沦陷,会员星散,崇善会和同益会乃无形解散。
广东回教慎终会会员证书
广东回教慎重会第二组会员证书
广东回教慎终会简章
7.慈幼院
民国35年(1946年)初,广州濠畔寺创办孤儿院,收容40多位穆斯林孤儿,提供免费食宿,并组织学习。同年下半年,南胜寺为培养阿訇接班人,开办了哈里发班,吸收了10余位具有一定阿拉伯文基础的穆斯林儿童,以学习阿文、经典、教义为主,并供给膳宿。后来为便于管理和申请资助,两个机构遂合并,改称慈幼院,移至南胜寺内,成为中国回教协会广州支会的附设慈善机构。
8.肇庆义民丝绸厂
民国27年(1938年),广州沦陷后,番禺、顺德一带民众向肇庆转移,难民流离失所,生活十分困难。民国28年(1939年),肇庆回族商人捐资兴办义民丝绸厂,招收顺德难民30多人为工人,解决部分难民的生活困难问题。该厂后于民国34年(1945年)8月停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