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在清末就是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党人活动的根据地。民国建立后,广州又是全国革命运动的中心。民国时期,在“进步”和“革命”等思潮影响下,广东回族穆斯林社区逐渐打破了以往较为保守和封闭的状态,回族社区的发展呈欣欣向荣之势。
民国时期,受国民政府的民族宗教政策及实际统计标准的影响,广东回族穆斯林的人数一直无法获得连续而准确的记录。综合来看,民国21年(1932年)广州市民政局的《广州市内政年鉴材料》比较实际。据年鉴材料记载,当时全市伊斯兰教徒为2145人,其中,男子为1041人,女子为1104人。肇庆市的回族穆斯林,由于从清代起就陆续向广州迁徙,民国时期迁徙人数更多。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肇庆回族穆斯林人口仅有40多户200多人。民国时期,佛山等地的回族穆斯林也逐渐迁往外地,当地回族社区也日趋式微。
20世纪初,除西关、河南、大东门等地有为数不多的回民居住外,广州回族穆斯林的聚居区主要集中在光塔街(今光塔路)及邻近、南胜里(今大南路)及邻近、小北酒家园(今法政路一带)、濠畔街(江南旅穗回族客商多在此居住设肆),这四个教坊乃是围绕四坊清真寺——怀圣寺、南胜寺、东营寺、濠畔寺而形成的,各教坊内的大多数穆斯林都遵循惯例,在其所归属的附近清真寺进行宗教活动。广州四坊清真寺由坊众选出的人士作为乡老,主管寺事。各寺的阿訇由乡老选聘,为各坊众服务。清真寺内的水费、灯费、杂用等费用开销,由各寺不动产和穆斯林捐助支付。民国时期,广东回族穆斯林群体对各坊清真寺的维修和保护事宜非常关心。民国23年(1934年)和民国24年(1935年),广州回族穆斯林先后集资重修先贤古墓清真寺和怀圣寺光塔。此外,广东回族穆斯林还经常以个人名义向清真寺捐献房产、捐款、献匾。
民国广州地图
民国期间,广东回族穆斯林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水平未有明显的改善,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出现了倒退的趋势。清王朝的垮台使得广东各地充任世袭军职的回族穆斯林失去了生活来源,原先供职于军政届的回族穆斯林人数锐减,回族穆斯林整体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水平下降。
民国时期的光塔
民国初年怀圣寺礼拜大殿(www.xing528.com)
a.民国时期南胜清真寺大殿内景
b.“ 继往开来”
c.“大能莫测”
民国时期,本地回族穆斯林从事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屠宰业、清真饮食业和手工业等行当。清末广州回民马逢际就在太平桥(今人民南路)设档宰牛,以供应回民。后傅达卿在联兴街(今文化公园的西堤附近)开设了“万盛”牛栏以及周宽在大南路华光庙开办了“宽记”牛栏。附设于牛栏的牛肉档口也逐渐兴盛起来,如傅珍开在东堤开设的“巨成”、马惠泉在大南路开设的“三合”、马仔昆在太平门开设的“昆记”等牛肉档口,分布于广州各回族穆斯林社区的肉菜市场。民国期间,广州回族的清真餐饮业继续保持发展的态势,相继开设了一些具有民族风味和特色的饮食店,广受回族穆斯林的欢迎。总体上来看,这些回族穆斯林开设的餐饮店规模不大,资本也并不雄厚。但其中也不乏个别规模较大的店铺,如合栈饭店可包办筵席,聚兴茶楼曾发行面单(有价劵)凭单,可以随时提取点心食品等等。
就民族工商业来说,民国时期,广州回族穆斯林傅达卿及其长子傅传根曾先后经营永同兴皮革厂、联盛皮革厂。除此之外,广州回族仅有规模较小或与人合办的工业,几乎没有自办工业。此外,回族医师人数较多,如回民蒋氏家族、马氏家族、杨氏家族、周氏家族、白世家族、徐氏家族和保氏家族等回族穆斯林家族均世代从医,享有盛誉。
《两广萨氏宗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