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梦高
先生姓刘氏,讳祖舜,字允恭,别号述庵。其先世自高祖以上不及考。高祖以下世为士,间有仕者。详载少宰〔1〕姜公所作墓志中。父赠君〔2〕讳三顾,廪生。母李孺人〔3〕。继王孺人,实生先生。先生少聪颖,稍长即能刻苦诵读,无间寒暑。未弱冠〔4〕,补博士弟子员〔5〕。学使〔6〕钱公阅其文,深叹异之,拔冠一军,旋食饩。设教里中,一郡名士,多出其门。己酉举孝廉,壬戌成进士。以选途淹滞,未及补官。乙丑至丁卯,馆于蔚州魏庸斋〔7〕先生家。己巳始谒选〔8〕,得广西柳州府怀远县知县。癸酉告归终养。癸未卒于家。初庸斋魏先生以硕德重望为时名臣,其文章、理学,亦冠绝当世。故学士之晚进者少所许可,而独于先生深加敬重,延置师席。先生尝为《我说》一篇,以为“学莫先于认我,莫坏于徇我。认我则致中〔9〕葆和〔10〕而位育由我,徇〔11〕我则纵情任私而物欲攻我。”其为文精深奥衍,博大雄浑。庸斋序之,以为“根〔12〕极〔13〕性命〔14〕,彻上下〔15〕,洞原委。”且引陆象山〔16〕白鹿洞〔17〕讲书事为比。其推奖如此,则先生之素所学问概可知已。至其令怀远也,所治邑故牂牁夜郎地。夷〔18〕獠〔19〕杂居,梗服不常。且方逆藩煽乱之后,残黎救死扶伤,元气未复。先生甫下车,抚循〔20〕劳徕〔21〕,加意休养。又不以地方僻远,鄙夷其民。三载间,善政善治类卓卓可纪。远人至今思之,恨先生之不久于其任也。先生一生性恬静耳。淡泊势位,荣利一不足以撄〔22〕其心。所耽玩〔23〕者,尽宋元以来诸大儒之书,而于释氏之旨,尤有所见。盖自其为诸生时,而识已定,守已固,至筮仕后,年益进,而所造益深。故其视尘世功名,不啻电光、石火〔24〕,倏现倏灭。呜呼!此诚有所本而然,岂苟为恬退而已哉?先生之归也,杜门却扫〔25〕,奉甘旨〔26〕、承颜色而外,一无事事。惟日取素所读书,愈加研味,沉潜〔27〕反覆,直吸取其精髓,以为涵养性情之助,不复以语言文字为尚。余尝见其所画小像,兀然〔28〕枯坐,宛若一古衲。又尝见其《归田吟》小叙曰:“余今日在日间濯水观鱼跃,登山听鸟鸣,闲居静坐,得意高歌,居然春风沂水〔29〕遗意。”呜呼!使庸斋先生犹及见之,不知更何如敬服也。夫士束发读书,即以学者自命,至于白首问其所学,不过词章记诵二端而已。即间有进此者,亦止留心世务,自夸经济。而其切己体察根求性命者,数百载乃一见焉。若先生真可谓读书种子,不愧为学者欤。余又闻先生之临殁也,神气清明,留偈〔30〕别友,有“从今永与宾筵〔31〕决,物外高翔一白鸥”之句。然则先生者,其殆来有所自,往有所归,若古骑箕〔32〕跨鹤〔33〕之俦乎。惜予之不获从先生游,而徒为之传也。虽然予与先生相去数千里,而年又不相,若乃今得读先生之著作,论次先生之行事,亦可谓生平之大幸也已。先生之从弟曰祖向者,与余友。其人人品、学术荦荦〔34〕然,足为后进矜式,乡邦咸重推之。见祖向令人益思先生云。
殷梦高曰:先生著述不甚富,而所言皆集儒先之微奥。不独《我说》一篇也,其《心统性情图赞及说》与夫《问心录》、《言行录》诸书,卷帙不多,而蕴涵甚广。其大旨令人识取本心,扩充天理。盖与《我说》相发明。特无庸斋其人者,为之表彰耳。愿余疑先生之学,卓然儒者,而不免浸淫释氏,意其有得于陆子静、王伯安〔35〕之说者欤。然当世俗波流,沉于浓郁之日,得先生者药石而针砭之安在,非炎热中一服清凉散也。兹余之所不能不景仰于先生也夫。
译文
先生姓刘,名祖舜。字允恭,别号述庵。他的前辈自高祖以上考证不清。高祖以下世世代代为读书人,也有做官的。详细情况见吏部侍郎姜橚所撰的墓志铭。他的父亲是赠君刘三顾,廪生。母亲李氏,继娶王氏,是先生的生母。先生从小很聪明,年龄稍大就能刻苦读书,不论寒暑,一如既往。不到20岁,补录为生员。提督学政钱某看了他的文章后,深感奇异,选拔为全州第一名,不久享受廪饩。他在家乡设立私塾,一州有名的读书人,多数出于他的门下。康熙九年(1669)中举,康熙二十一年(1682)中进士,因为选拔擢用过程不顺利,没有及时任官职。康熙二十四年(1685)至二十六年(1687),在蔚州(今河北蔚县)魏庸斋先生家担任家庭教师。二十八年(1689)才被选用,任广西柳州府怀远县知县。三十二年告假回家休养,四十二年(1703)死于家中。
当初,魏庸斋先生以高尚的品德美好的声望成为当时的名臣,他的文章和对程朱理学的研究,在当时绝对是第一流。所以他对后来一般的读书人很少赞许,唯独对先生非常敬重,聘请他为家庭教师。
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我说》的文章,他认为,“治学莫过于首先认识自己,莫坏于顺着自己。认清了自己的优点与缺点,才能达到不偏不倚,保持一种冷静平和的心态,这样,才能把自己摆在适当位置,修养高尚的品德;如果一切事情都顺着自己的性情行事,就会纵情营私,让物欲击败自己。”这篇文章精辟深奥,逻辑性强,命题博大,语言质朴有气魄。庸斋先生为这篇文章作了序,他认为,“这篇文章阐述了理学中的宇宙万物的根源问题,把‘理’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彻悟了理气关系,彻底弄清事物的本末。”并且引用陆九渊在白陆洞讲学事打比方,以此类推夸奖他,先生平素的学问大概可知了。
至于他任怀远令的时候,他所治理的县就是从前的牂牁郡、夜郎国。那里少数民族杂居。不容易接受新事物。又且刚才发生过藩王吴三桂叛乱,战乱后的百姓救死扶伤,元气还没有恢复。先生刚上任,安抚劝勉,注意休养生息,又不因地方偏远而轻视那里的人民群众。三年期间,美好的治理政绩大都高超出群,都有记载。怀远人至今都想念他,因先生不能在那里长久留任而感到遗憾。
先生一生性情恬静,淡泊权势地位,荣华富贵和名利,哪一条也不能扰乱他的心。他潜心研究的,都是宋元以来各位大学者的著作,对佛学尤其有独到的见解。自从生员时,对佛教的看法已经确定,一直坚持固有的看法,做官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造诣也在不断深入,所以他看待尘世上的功名利禄,如同电光和击石发出的火星,迅速闪现,迅速熄灭。啊!原来先生隐退是有原因的。哪里是为了简单的恬静呢?先生回乡以后,闭门谢客,除了奉养父母,按照父母的脸色行事外,其他的事什么也不做。只是每天取出平时所读的书,更加研究回味,反复深刻思考,直接吸取精髓,帮助自己修身养性,不再注重语言文字。我曾经见过他的画像,昏沉茫然,憔悴地坐在那里,好像一个老和尚。我又曾见过他的《归田吟》,小序说:“我现在白天在水边洗涤,观看鱼儿游动,登山听听鸟叫,闲居静坐,高兴时大声歌唱,居然是《论语》中说的‘浴乎沂,风乎舞雩’的那种境界。”啊!如果让庸斋先生再看到这些,不知道如何更加敬服呢!有的读书人刚到20岁就自称学者,直到白头了,你要问他学到了什么学问,也只不过是能背诵一些辞章而已。其中有一些上进的人,也只关心时务,自夸仕途经济,而亲身考察深入研究性命理学的人,数百年才能见到一两个。如先生这样的人,真可算是读书种子,不愧是一个学者。我又听说先生临终的时候、神志清楚,留下诗句,与亲友诀别,有诗句说:“从今永与宾筵决,物外高翔一白鸥”。先生来有出处,往有归宿,和古代的大臣乘箕星而升天,道士驾鹤羽化是类似的。可惜我没有获得与先生同游的机会。而且徒然为他作传。虽然我与先生住处相距好几千里路,年龄又不相当,而能够拜读先生的著作,论述先生的事迹与品行,也是一生中最幸运的事。先生的叔伯兄弟祖向,与我是朋友,他的人品、学术都很卓越,足以为后人学习的楷模,乡里人都推举他。看见祖向,就会更加联想到先生。
殷梦高评论:先生著作不是很多,但所言都能集中儒学的微妙深奥之处,不单是《我说》一篇,还有《心统性情图赞及说》与《问心录》、《言行录》诸书,卷函不多,而蕴藏内涵非常广泛,其论述的主题是让人们认识本心,扩充天理,与《我说》阐述的哲学思想是一致的。特别之处是再没有庸斋那样的人,表彰他的学问了。我凝思先生之学识,确实是个卓越的儒者,而在儒学中揉合了佛教思想,我想可能是受了陆九渊、王守仁学说影响的缘故。当今世俗随波逐流、沉沦于深度的郁闷之中,得到先生学问的人再到哪里去寻找药石和针砭呢?不就是炎热中服下一杯清凉散吗?我所以不能不景仰先生啊!
注释
〔1〕少宰:明清时俗称吏部侍郎为少宰、也叫少冢宰。
〔2〕赠君:旧制官员之父称赠君或赠公。
〔3〕孺人:妻的通称。
〔4〕弱冠:古时男子二十成人,初加冠,体还未壮,统称弱冠。后沿称少年为弱冠。
〔5〕博士弟子员:即生员。
〔6〕学使:清代提督学政的俗称。
〔7〕魏庸斋:清山西蔚州(今河北蔚县)人。名象枢,字环溪,号庸斋。顺治进士,历任刑科给事中,左都御史等职,累官至刑部尚书。他注意吏治得失。他治程朱理学,有《儒宗录》、《知言录》、《客栈堂集》等书。
〔8〕谒选:官吏到吏部等候选派。
〔9〕致中:达到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10〕葆和:保全情性的平和。
〔11〕徇:顺从。
〔12〕根:根源。
〔13〕极:至高无上。(www.xing528.com)
〔14〕性命:性命理气之学。宋明儒家哲学思想,阐述义理,兼谈性命。
〔15〕上下:中国哲学中相对应的一对基本范畴,这里是指“理”和“气”。“理”指事物的条理和准则,“气”指的是一种极细微的物质。自宋以后理气关系问题就成了哲学上两条路线斗争的中心。唯心主义者认为“理在气先”,“理”是最根本的,唯物主义者认为“理在气中”,离开了“气”,“理”就不存在。
〔16〕陆象山:即陆九渊。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子静,自号存斋、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曾结茅讲学于象山(在今江西贵溪县西南),学者称象山先生。官至奉议郎知荆门军。他提出“心即理”的哲学主张,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和“理”是永远不变的。
〔17〕白鹿洞:即白鹿洞书院,原址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东南。唐李渤隐居读书于此,曾经养一头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后渤任江州刺史,于其地建台榭,遂名白鹿洞,南唐时在此遗址上建学馆称庐山国学,宋初改名白鹿洞书院,为当时的四大书院之一。朱熹曾在此讲学。
〔18〕夷:对异族的贬称。
〔19〕獠:古籍中对我国少数民族仡佬族的侮辱性称谓。
〔20〕抚循:安抚。
〔21〕劳徕:劝勉。
〔22〕撄:扰乱。
〔23〕耽玩:潜心研究。
〔24〕石火:击石所发的火星,因其一发即灭,多用以形容人生之短暂。
〔25〕却扫:不再扫路迎客。
〔26〕奉甘旨:用美味奉养父母。
〔27〕沉潜:深刻思考。
〔28〕兀然:昏沉茫然。
〔29〕春风沂水:语出《论语》:“浴乎沂,风乎舞雩”。意思是:到沂水中洗一洗,在舞雩台上吹吹风。
〔30〕偈:佛经中的颂词。四句为一偈,三言至七言为句。也有多言为句。
〔31〕宾:客人坐在席垫上。
〔32〕骑箕:大臣死。
〔33〕跨鹤:道士安坐而死。
(34)荦荦:卓越,高超。
〔35〕王伯安: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今属浙江)人。明代哲学家,教育家。曾筑室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官至南京兵部尚书。他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付程朱学派。断言“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