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的工业化过程带来了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化。如图8.50所示,1988—2009年,外来人口的增加总量达393万人,占增加总人口数量的88%。2000—2001年,外来人口的增长幅度最大,年增长率达到79.6%;2006年,外来人口总量最多,达到587万人,占当年人口总数的78%;2009年东莞市总人口数量为609万人,其中外来人口430万人,占总人口数量的71%。外来人口的数量主要受产业结构和人口政策的影响,过去20多年,东莞的产业以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为主,吸引了全国大量的劳动力。外来人口成为东莞城市规模扩大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弥补了一些城市产业部门如纺织、服装、环卫、运输、装卸等劳动力的不足。
图8.49 东莞市2010年各镇区工业用地现状
图8.50 东莞市1988—2009年外来人口数量图
经历2008年金融风暴后,绝大多数镇区的人口总量均有所下降。如图8.51所示,2009年外来人口仍然是东莞人口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外来人口总量为430万人,各镇区外来人口比例均超过20%,其中莞城、麻涌的外来人口比例在全市镇区中最低,但分别已达到28%、33%,超过50%的镇区有27个,其中长安高达92%,塘厦、黄江、凤岗以及清溪的外来人口比例也均超过80%。从各镇区外来人口占全市外来人口总量的比例来说,外来人口在全市呈现分散分布,比例高于10%的只有长安(11.9%),高于5%的有虎门(9.6%)、塘厦(7.9%)、厚街(7.6%)、东城(6.5%),其余56.5%的外来人口分散分布在其余的29个镇区,西部与东部部分欠发达镇区的外来人口数量较少。
图8.51 东莞市2009年各镇区外来人口现状图(www.xing528.com)
由图8.52可知,1988—2009年,东莞市非农产业比重迅速攀升,从78.56%增加到99.61%,产业结构从21.44∶50.99∶27.57发展为0.39∶48.44∶51.17,非农水平极高;从就业水平看,非农从业人员比重从71.36%上升到97.49%,从业结构从28.64∶54.03∶17.33变化为2.51∶72.74∶24.75;从户籍人口城市化的水平来看,从22.7%变化到45.6%,远远低于非农化程度99%。
如图8.53所示,从户籍人口方面看,2009年东莞的农业人口比重(54.4%)高于非农人口所占比重(45.6%);主城区、长安、塘厦、樟木头的户籍人口城市化水平最高;桥头的非农人口所占比也在50%以上,值为54%;虎门、寮步非农人口比例为30%~40%,中堂、凤岗、黄江、道滘、常平的非农人口比例为20%~30%;其余16个镇区的非农人口比例为0~20%,其中洪梅、高埗、石排、东坑的非农人口比例均低于10%。东莞产业的非农化程度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由于“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产业人口在空间的集聚程度低。东莞产业非农化程度一直高于就业非农化程度,而二者一直高于非农人口比重。农村劳动力的地域转移严重滞后于其产业专业化或产业非农化,极大地影响到内需市场潜力的发挥,阻碍了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的升级。
图8.52 东莞市1988—2009年产业结构及户籍人口变化图
图8.53 东莞市2009年各镇区户籍人口及非农人口现状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