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在20多年间建设用地迅速扩张,农业用地尤其是耕地锐减,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极有可能使未来城市持续发展失去机会。在空间上,建设用地增长以农村为基础,分散式集中,沿主要对外交通要道扩张,农民依赖“以地生财”的发展模式,使得建设用地分散在广大的地域空间,集聚程度低,受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影响,农村工业发展沿袭农村生产的土地管理制度,乡村各自为政。
建设用地的分散破碎直接影响了土地利用效益。如图8.47所示,2009年东莞市每平方千米产值为15269万元/km2,地均GDP超过全市平均水平的镇区有莞城、石龙、南城、石碣、长安、东城、高埗,其中主城区莞城的地均GDP达93188万元/km2,其余所有镇区的地均GDP均小于40000万元/km2。一方面说明主城区自东莞转型升级以来,土地利用效益有所提高,另一方面说明其他镇区的土地利用模式仍然较为粗放,尤其是经济较落后的镇区:西北部沙田—洪梅—望牛墩—道滘、东北部石排—企石—桥头—谢岗、东南部谢岗—樟木头。此外,经济较发达的镇区如黄江和清溪的地均GDP均在10000万元/km2以下。1988—2009年,建设用地面积新增1085.25 km2,农田减少774.64km2,GDP总额增长3708亿元,GDP平均增长率为21.05%,GDP每增长1%需占用5.5万亩农田,经济增长模式粗放。
图8.47 2009年东莞市各镇区地均GDP图
在空间布局上,东莞工业布局分散,与居民用地相混杂,土地经营粗放,土地利用效益低下(图8.48)。由于对土地无序开发,土地被切割,缺乏连片成规模的土地。2009年,居住用地与工业用地的比例为1∶1.08,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32.5%,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5%(《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规定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比例标准为15%~25%);人均工业用地面积达62m2/人,也远远超过10~25m2/人的国标。(www.xing528.com)
如图8.49所示,2010年东莞市各镇区均有工业用地的分布,仅有莞城、石龙、松山湖、樟木头林场的工业用地面积低于5km2,西南部虎门—长安、东南部塘厦、东北部常平都是东莞市工业聚集区,工业用地面积均在20 km2以上,西北部麻涌—中堂、东南部清溪、东北部桥头、中部寮步—大岭山—厚街的工业用地面积为15~20 km2。除主城区莞城—南城—东城、石龙、松山湖、樟木头林场的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均在25%以下,其余镇区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比例均超过25%,其中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2.5%的镇区有西部麻涌—中堂—望牛墩—洪梅—沙田—道滘—万江—高埗、南部长安—大岭山、东部桥头—常平—黄江—清溪—塘厦。西北部麻涌—洪梅—中堂的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比例均超过了50%。2010年,只有莞城、石龙的人均工业用地面积小于10m2/人,其余所有镇区都超过30m2/人,其中桥头、麻涌、洪梅、中堂、沙田的人均工业用地面积均超过100 m2/人,桥头居于最高,达到156 m2/人。一方面由于这几个镇区的人口总数较少,人口总量均少于13万人,其中洪梅总人口少于5万人;另一方面因为这些镇区厂房租金普遍偏低。
图8.48 2009年东莞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分布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