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遥感技术分析城市内涝点特征及成因

遥感技术分析城市内涝点特征及成因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体来说,内涝的成灾原因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表现,对于东莞市而言,主要有以下方面:极端超标暴雨频发集中的超标暴雨是导致内涝的主要因素。但到目前为止,东莞市还没有一个完整有效的地面高程规划和雨水规划,另外防洪排涝规划已达修编年限,河涌水系规划控制蓝线难以落实,河涌水面线难以指导设计和建设。

遥感技术分析城市内涝点特征及成因

通过五种降雨情景下的模拟可以看到,随着降雨级别的提升,内涝的严重程度也逐渐加深,容易产生内涝的区域为居民区。这五种情景内涝产生的原因并不一致。一年一遇、两年一遇和三年一遇的降雨情景下,内涝点多为地形因素导致,如漏斗地形等。部分内涝点是由于地表排水口不足,排水不及时导致。五年一遇降雨情景下,除了以上原因外,大部分的内涝点是因为管道管径小,排水能力不足所导致。十年一遇降雨情景下,南城区的排水系统基本瘫痪,尤其是居住区,此时的内涝是由于管道排水能力不足造成的。

相比于南城区,莞城区的内涝黑点多出现在居民区,内涝的分布特征和成因有以下不同:首先,老城区的管网设施陈旧,规划标准偏低,并且管网布局混乱,内涝发生的风险大大增加;其次,老城区的地表地形受到长期居民的影响,由漏斗地形等原因造成的内涝数量也较多;另外,老城区的地表排水口数量较少,并且容易堵塞,也增加了内涝发生的可能性。

总体来说,内涝的成灾原因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表现,对于东莞市而言,主要有以下方面:

(1)极端超标暴雨频发

集中的超标暴雨是导致内涝的主要因素。东莞市属于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降雨充沛且相对集中,加之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加快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雨岛效应”的出现日趋频繁,从而使得小范围、高强度的局部暴雨时有发生,很容易导致内涝。另外城市化进程不断改变城市的气候,对降水强度和降水量分布有直接影响,在城区及其下风方向有降水强度加大、降水量增多的效应。(www.xing528.com)

(2)自然地形地貌制约

东莞市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市区的许多地方地势相对较低,大部分雨水管排出口低于平均潮位,易受潮水顶托而内涝。加上地势平坦,排水坡度平缓,管段容易淤积堵塞,导致排水不畅。若遇持续的强降水过程,或暴雨中心位于流域上游地区,大量径流汇集入河涌,造成河涌水位迅速上涨。若同时遇上东莞运河高水位顶托,河涌内水无法顺利排出,大面积内涝灾害就难以避免。

(3)市政系统规划缺乏

城区排涝工程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程,它需要上下游的协调、近远期的控制、局部地区与整体布局的配合。从系统的角度出发,一座城市的排涝首先要编制总体规划层次的相关专项规划,如地面高程规划、防洪排涝规划、河涌水系规划、排水专项规划等,然后在这些上层次规划指导下分别进行各区控制性详规、修建性详规或者专项规划,最后才是施工图设计、施工建设,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排涝系统。但到目前为止,东莞市还没有一个完整有效的地面高程规划和雨水规划,另外防洪排涝规划已达修编年限,河涌水系规划控制蓝线难以落实,河涌水面线难以指导设计和建设。由于总体规划层次相关规划的缺乏,导致各城区开发编制规划时各自为政、各行其是。这很难保证各地块排涝系统的合理性,也无法明确它与城市其他系统的关系,必然导致施工图设计依据不充分,工程建设时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比如有的工程在未有全局规划的情况下,为赶进度,在设计时仅考虑道路两侧很小范围的雨水,造成排水管的设计管径偏小;有的是建设一段设计一段,没有考虑上下游的衔接,甚至出现大管接小管的情况;有的没有规划或干脆不按规划实施,造成管网首尾不相接,管线绕弯路,雨、污管线混接。规划的缺失,也是造成内涝的主要原因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