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一词最先由美国学者Evelyn L.Pruitt于1960年提出,1962年在“环境科学遥感”讨论会上被正式引用(梅安新,等,2001;孙玉英,等,2006)。遥感即遥远感知,是利用地面、高空和外层空间各种平台上先进的对地观测系统收集和获取地表各种信息,并通过数据的传输和对其进行的后续处理、分析、复原和反演地表各种现象和过程,实现研究地面物体形状、大小、位置、性质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现代化应用技术科学(陈述彭,1990)。
遥感是一门对地观测综合性技术,它的实现既需要一整套的技术装备,又需要多种学科的参与和配合,因此,实施遥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遥感的定义,遥感系统主要由以下四大部分组成(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2011):
1.信息源
信息源是遥感需要对其进行探测的目标物。任何目标物都具有反射、吸收、透射及辐射电磁波的特性,当目标物与电磁波发生相互作用时会形成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为遥感探测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依据。
2.信息获取
信息获取指运用遥感技术装备接收、记录目标物电磁波特性的探测过程。信息获取所采用的遥感技术装备主要包括遥感平台和传感器。其中,遥感平台是用来搭载传感器的运载工具,常用的有气球、飞机和人造卫星等;传感器是用来探测目标物电磁波特性的仪器设备,常用的有照相机、扫描仪和成像雷达等。(www.xing528.com)
3.信息处理
信息处理指运用光学仪器和计算机设备对所获取的遥感信息进行校正、分析和解译处理的技术过程。信息处理的作用是通过对遥感信息的校正、分析和解译处理,掌握或清除遥感原始信息的误差,梳理、归纳出被探测目标物的影像特征,然后依据特征从遥感信息中识别并提取所需的有用信息。
4.信息应用
信息应用指专业人员按不同的目的将遥感信息应用于各业务领域的使用过程。信息应用的基本方法是将遥感信息作为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源,供人们对其进行查询、统计和分析利用。遥感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最主要的应用有:军事、地质矿产勘探、自然资源调查、地图测绘、环境监测以及城市建设和管理等。
遥感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地学上的应用使地学的常规研究方法和程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遥感对地理学研究在时间和空间域里提供着丰富的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及其相互联系的信息,它从电磁波辐射相互作用的机制出发,获取信息是客观的、可定量的(童庆禧,1994),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传统地理学研究方法的主观因素的作用,因而有的人将遥感称为地理科学研究的技术工具学科(钱强新,1991),是重要的城市规划信息源(吴晓莉,20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