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利用沉降观测资料推算后期沉降量

利用沉降观测资料推算后期沉降量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测定的直线段上任选两个代表性点和即可代入式和式确定最终沉降量s∞和at;此两值又代入式确定后期任意时刻的沉降量。图9.23沉降与时间关系实测曲线图9.24双曲线法推算后期沉降量

利用沉降观测资料推算后期沉降量

对于大多数工程问题,次固结沉降与主固结沉降相比是不重要的。因此,地基的最终沉降量通常仅取瞬时沉降量与固结沉降量之和,即s=sd+sc。相应地,施工期T以后(t>T)的沉降量为:

上式中的沉降量如按一维固结理论计算,其结果往往与实测成果不相符合,因为地基沉降多属于三维课题,而实际情况又很复杂,因此,利用沉降观测资料推算后期沉降(包括最终沉降量)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介绍常用的两种经验方法:对数曲线法(三点法)和双曲线法(二点法)[4]

1.对数曲线法

不同条件的固结度Uz的计算公式可用一个普遍表达式来概括:

式中,A和B是两个参数。如将上式与一维固结理论的公式进行比较,可见在理论上参数A是常数值8/π2,B则与时间因数Tv中的固结系数、排水距离有关。如果A和B作为实测的沉降与时间关系曲线中的参数,则其值是待定的。

将式(9.45)代入式(9.43),得:

再将s=sd+sc代入上式,并以推算的最终沉降量s代替s,则得:

如果s和sd也是未知数,加上A和B,则式(9.47)包含4个未知数。从实测的早期s-t曲线(图9.23)选择荷载停止施加以后的三个时间t1、t2和t3,其中t3应尽可能与曲线末端对应,时间差(t2−t1)和(t3−t2)必须相等且尽量大些。将所选时间分别代入式(9.47),得:

附加条件:

联解式(9.48)和式(9.49)可得:

(www.xing528.com)

将时间t1与st1、st2、st3实测值算得的B和s一起代入式(9.48),即可求得sd的计算表达式如下:

式中,参数A一般采用一维固结理论近似值8/π2,然后可按式(9.49)推算任一时刻的后期沉降量st

以上各式中的时间t均应为修正后零点O′。工期荷载等速增长时,O′点在加荷期的中点,如图9.23所示。

2.双曲线法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资料表明其沉降与时间的关系曲线s-t接近于双曲线(施工期间除外),双曲线经验公式如下:

式中,s为推算最终沉降量,理论上所需时间t=∞;st1、st2为经历时间t1和t2出现的沉降量,时间应从施工期一半起算(假设为一级等速加荷);at为曲线常数。

在式(9.53)中两组st1、t1和st2、t2为实测已知值,就可以求解出s和at的值如下:

为了消除观测资料可能有的误差,包括仪器设备的系统误差、人为误差以及随机误差,一般将后段的观测点sti和ti都要加以利用,然后计算各ti/sti值,点在t~t/st直角坐标图上,其后段应为一直线(个别误差较大的点则剔除),如图9.24所示。从测定的直线段上任选两个代表性点(t1,st1)和(t2,st2)即可代入式(9.54)和式(9.55)确定最终沉降量s和at;此两值又代入式(9.53)确定后期任意时刻的沉降量。

图9.23 沉降与时间关系实测曲线

图9.24 双曲线法推算后期沉降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