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拉达克苏木泽殿:建筑特色与地位

拉达克苏木泽殿:建筑特色与地位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苏木泽殿前门廊进深3米左右,它的侧墙颇为坚固,被有着凹槽的木柱分成三部分。苏木泽殿的正面表现出对克什米尔地区的马尔丹德寺仿木柱础的参考模仿。苏木泽殿这座三层寺庙在西喜马拉雅地区享有很高的地位,寺庙占地面积约50平方米,基座宽11.4米,建筑高度大致也为11米。建筑进深约5.4米,开间约5.8米,至木质天花板的高度是3.5米。

拉达克苏木泽殿:建筑特色与地位

苏木泽殿(Sumtsag)前门廊进深3米左右,它的侧墙颇为坚固,被有着凹槽的木柱分成三部分。主要的柱子上刻着丰富的螺纹和小保护神像。装饰丰富的梁楣被支撑着,它们之间的开放空间被三个束柱和三角图案的三叶拱券隔开,拱券中放着不动如来(Akshobhya)和菩萨(Bodhisattvas)的木质雕像(图5-26)。这种三角形框架在中世纪的克什米尔建筑中是被广泛运用的元素。建筑结构以支撑底层天花板的梁作为结束,梁上刻着狮子头,在犍陀罗和克什米尔图案中已经多次出现过这种图案(图5-27、图5-28)。

犀那王朝时期(8—12世纪)的一些印度寺庙是这类建筑格局的元祖,譬如乌丹塔普里寺、位于帕哈尔普尔的月王城寺(Pāharpur Soma Pura)等。以月王城为例,三个阶面及十字形平面特征明显。在克什米尔的一些地区所遗留的建筑相应地亦表现为多角十字形平面。

佛教的传统里面数字“三”寓意很深,应用也极其广泛,被冠以许多神圣的名号,如小乘、大乘、金刚乘“三乘”,应身、化身、法身“三身”,僧、法、佛“三宝”等。另外,在寺庙中,“三”的字条也适用于多处。殿堂外立面两侧对称,和谐统一,建筑三层分别列有三道门,从底层至顶层尺寸依次减小,分别是门廊、凉廊和天窗。天窗是殿内最重要的采光口,使寺庙内部空间光亮舒展。简陋的土墙面上方线性的结构对比着克什米尔风格的精致木料,两者形成强烈的反差。门廊有三个开间,被两柱分隔,柱式仿照爱奥尼风格,涡卷式柱头,竖向凹槽柱身,整体呈古希腊样式(图5-27)。山形的墙面融合了西喜马拉雅地区建筑艺术特点,并未展现准确的某种固定风格,而是历史交融的结晶。山形墙的中心刻着一尊属阿閦佛类的佛像,在莲花宝座上端坐,与之相呼应的是门廊背后墙面上绘制的相同的佛像,手持相同的相印。山墙正面阿閦佛的右端雕刻的是金刚萨土垂(Vajrasattva)像,其左手拿铃,右手持金刚于胸前平举,特性突出。左端雕刻的佛像因为没有明显特征,所以无从考证其真实身份。从外观看来,这尊佛像配有项链、宝冠头饰、臂钏和耳坠,优雅端庄,形似管辖坛城东南方的女神——名曰“遍见母”(Locanā)。总体来说,苏木泽殿正面墙壁雕刻有三尊佛像,阿閦佛,也就是金刚家族之主在正中间,旁边两尊佛像地位稍低,由此可确定苏木泽殿系属金刚乘部。结合噶丹派的时期在寺庙内绘制的坛域里阿閦佛掌管东方区域,苏木泽殿的入口雕饰的阿閦佛也起到同样的作用,面朝东南方,守护着四周环绕墙体的立体曼陀罗格局,由此处揭开了苏木泽殿的神秘面纱(图5-28、图5-29)。苏木泽殿的正面表现出对克什米尔地区的马尔丹德寺仿木柱础的参考模仿。上文提到过的32位被仁钦桑布大师从克什米尔带来的艺术家将克什米尔风格的建筑样式带到了拉达克,搭建了两地文化艺术的桥梁

图5-26 苏木泽殿入口三开间门廊

图5-27 苏木泽殿入口门廊柱头木雕 1

图5-28 苏木泽殿入口门廊柱头木雕 2

图5-29 苏木泽殿入口爱奥尼柱式

苏木泽殿是三层楼的神殿(图5-30),作为佛法的启蒙大厅,据说是由一位名为楚臣沃的知名人士修建的,他同时也是入口塔门的建造者。另有铭文道:三层庙宇的殿堂可能还保留着它原来的名字“成堆的珠宝”,这一说法是根据它华丽的室内壁画雕塑而来。它与杜康神殿一并贮藏有很多精致唯美的壁画,是雕塑和画像最多的殿堂。建筑采用中空结构,由于历经了多个年代,现在上层已无法承重。苏木泽殿这座三层寺庙在西喜马拉雅地区享有很高的地位,寺庙占地面积约50平方米,基座宽11.4米,建筑高度大致也为11米。

图5-30 苏木泽三层殿

该建筑表现出了明显的藏族风格,是阿奇寺里典型地演示了建筑趣味的建筑,结构非常巧妙。平面与立面结合形成坛城图案,门廊微微仰起,其突出的建筑结构和内部的三个壁龛形成十字形平面。仔细勘查各部分位于十字平面上的建筑单体可见,殿堂特殊之处在于分别留出了锯齿形的凹口,这种结构给人以延伸到四方感觉,扩展了平面的空间构成,展现了立体坛域的宏伟。联系到埃及金字塔的几个截面,苏木泽殿也可分为三个截面,截面边缘勾画有绛红色线性涂料,坛城中心的须弥卢山位于最顶层,大气高耸之态仿若宇宙中心。建筑材料使用土坯、泥土、石块等,在外墙再饰以白土,经光线反照后洁白一片,横梁部分采用浅浅的红色木质材料。这一建筑奇特而美妙地混合了西藏和克什米尔元素,墙壁结构坚实清晰,是西藏本土的基本建筑风格;而所有的木质雕饰都放在建筑平面和室内装饰上,是典型的克什米尔装饰风格。根据资料显示,此种形式的形成可能要归因于西藏皇室和神职部门聘用的克什米尔工匠

进入底层走廊,经由飞檐简单规整的木质门廊,可见一个灰暗的方形大厅,苏木泽殿的底层空间便展现在眼前。虽然建筑外观看起来很是古朴,但是内部装饰非常精致。寺庙内外的反差如同稀世珍珠贝壳包裹起来一样,类似于一些藏族寺庙,平实质朴的外墙面护卫着内部的华丽色彩和精致的形制(图5-31)。

P.派尔评道:当人们赞赏这些建筑的简朴时,再不会料到其内部欢迎你的是如此豪华的视觉盛宴。如同坚硬的贝壳深藏起精致璀璨的珍珠,朴素的建筑也以平实的外形(与多数藏族寺院相同)而忠实地护卫着墙内这个形制、色彩都华丽辉煌的世界[3]。维加拉(P.Mortari Vergara)则试图接近事物本身描述:建筑的外表象征着物质表象的简单和瞬忽易逝,而其内部则富涵璀璨生动的色彩(图5-32),它代表灵魂世界。通道入口象征从尘世通往灵界的界点,以雕刻为主的纹饰富丽铺陈,可与古典基督教和罗马式教堂相媲美[4]

建筑进深约5.4米,开间约5.8米,至木质天花板的高度是3.5米。大厅中央有一个2.4平方米的空地,四角位置处则由克什米尔风格的木质圆柱支撑,中心位置竖立有大型泥质佛塔,其建造时间可能比寺庙建造时间晚一些。这一层空间较为窄小,因此很难用来举行宗教仪式。除去入口的墙壁,苏木泽殿的底层三面墙壁上分别在中心修建了宽约2.1~2.7米的三个尺寸较大的壁龛,壁龛与壁龛间依次排布柱子,柱头的形状融合了本土风格和古希腊爱奥尼以及多立克柱式的风格。底端架有木梁,上面连续雕刻着一排植物形纹案——卷曲并向内旋转的波纹,与古希腊时期的葡萄藤蔓(一种酒神)相似;侧面是狮形的梁托。顶端正面的木梁呈棋盘样式凿刻,狮首图案每隔一段便有雕饰,用来装点展露在外面的椽尾。这种棋盘样式源自印度建筑中的格子窗,部分格子窗上有用于装饰的石刻标本,例如岩刻塔庙(在德干西部),另一些窗子则仅限于建筑的采光。殿堂山形墙饰有三列拱门彩绘,屋顶被四根木柱支撑着,柱身刻有凹槽,柱头为爱奥尼样式,勾勒出一个方形的空间,另矗立着窣堵坡,一直通向上层空间。

(www.xing528.com)

图5-31 苏木泽殿天花壁画

图5-32 壁画色彩多样

壁龛内供奉着三尊饰以彩绘的大体量佛像。观世音菩萨在左边,弥勒佛在中间,文殊菩萨在右边,三尊雕像都是用黏土粉饰的(图5-33)。从左侧至右侧依次分析:在左边的壁龛中存放着白色的神像,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图5-34),有一张脸,四只手,并用皇冠和花环装饰着。神像高约4米,贴身衣纹,外表干净洁白,穿着天衣(Dhoti),天衣湛蓝的底色上面绘制着线条流畅的建筑纹样,譬如含多臂神像的神龛、覆盖有帐幕的双身佛像、极具喜马拉雅特色的殿宇等,长袍上描述的场景十分复杂并且没有一个统一的主题。佛像的中间偏下部方位的膝盖间,有一尊尺寸较小的彩绘佛像,背部环绕着三列拱门,手结施愿印。壁龛上布满了成排的僧俗、飞天骑士等,密密麻麻充盈着任意一个细小的空间。这些图案虽然不遵循近大远小等透视原则,但在同样一个空间中却另显生动灵活,图面和谐统一。图面描绘的历史远古悠久,景象优美细腻,各种圣地遗址、别具韵律的寺庙院落等令人游目骋怀、拍案叫绝。

图5-33 苏木泽殿一层平面图

处在中间位置的佛像是未来佛——弥勒佛(图5-35),整体呈传统的深褐色,是三尊佛像中最高的,达5.18米,佛像的顶部甚至可以碰到天花板,身体施以红色,身上的天衣与观世音菩萨佛像一样犹如湿衣贴服在身体表面,凸显着本体的身形。衣服上有几十个圆形佛样文案的圆环,色调呈红色,模拟了从前的佛本生图传,描述了释迦牟尼佛一生中十二个主要事件。圆环分别描绘了释迦牟尼在兰毗尼的出生,他的自我牺牲,他对于人们的启蒙教化,他的教法的变化以及他的圆寂事件等。圆形图案由沙漏纹案连接,沙漏缀在圆环的四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对佛教传统的金刚杵的描摹。

右边壁龛中的橘黄色的神像智慧菩萨——文殊菩萨(图5-36)同样有一张脸四只手,同样用皇冠和花环装饰着。高度约有4米,穿橘黄色的衣着,衣服上绘制着密宗系统内的八十多位有大成就者,又名大悉达,图案中各位悉达皆系瑜伽坐姿,周圈围绕着鲜明色泽的格纹,主色调为红、绿、青。

图5-34 观世音菩萨像

图5-35 弥勒佛像

图5-36 文殊菩萨像

总体来说,这三尊有着传统标记的神像都存放在各自的壁龛中,而弥勒佛神像是最雄伟的,在地板上不能完全看见,其他两尊则可以看到全貌。与其他寺院神像不同的是,他们的上半身直到腰间基本是裸露的,腰部往下都有装饰。神像眼神中流露出拥护的神情,而他们的衣服纷纷描绘着如同宇宙间的神一样多彩的历史景象。

此外,弥勒佛像的壁龛内的题词铭文,提到了这三尊巨大的佛像,分别代表着立身、语言以及思想,题词还显示了扎西·南吉统治时期苏木泽殿曾经历过的一些修复,并展示了对佛教徒、教条以及拥护者奖赏等历史。我们可以通过对三尊佛像的探究,证实所有事物都具有普遍性又都变幻无常的这一观点。人们通过一系列佛像净身系统的修炼,进入未被污染的真身(美貌、荣耀、权力),从而进入佛界。比如文殊师利菩萨佛像代表着身洁,即身成佛;弥勒佛像则使“乘”变得人格化一些,远离诱惑从而获取佛身的常驻。

一层(或者叫“中间大厅”Bar-khang,底层以上的第一层)通风比较好,入口的墙面上刻着神职人员的队列,这堵墙上有着唯一可以采光的窗户。通过一个作为楼梯的有锯齿的大树干可以抵达这一层,低矮的入口由带有克什米尔木雕刻风格的门廊所遮盖。内部空间宽约8.7米,底层弥勒佛的头部可以在这一层看到,相应的含有雕塑的三角形壁龛的山墙也延伸到了这一层。与底层相同,在中央空地处的四角位置上,四个圆柱支撑着上一层的木质天花板,螺纹的雕刻纹样装饰着两边四尊如来佛像以及它们的象征图案,展现了典型的克什米尔工艺技术和样式特点。墙上是毗卢遮那佛、十一面的观世音菩萨和般若波罗蜜多(Prajaparamita)神像,还有曼陀罗图案和五个佛的小画像。

二层也就是苏木泽殿的顶层是无法攀登上去的,无法企及的这一层与世俗世界隔离了开来。建筑面积3.5平方米,正面墙体都被曼陀罗图案覆盖着(图5-37)。每层都有自己的用柳树枝编的屋顶,顶部屋顶上覆盖着泥土,与一片矮墙相毗邻,并且采取了排水措施,每逢下雨天,雨水就会沿着木质管道从屋顶顺势流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