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路径
大数据颠覆了高校传统的授课方式,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工具。高校可建设大数据平台,让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贯穿于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高校应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任务,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实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高校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上,积极利用大数据做好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工作。如利用大数据挖掘学生的客观需求,让就业指导工作更具针对性。利用大数据预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积极做好大学生就业择业工作。
2.完善创新创业指导课程建设
高校应改变以往仅面向大三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的做法,结合就业形势调整教学内容。利用大数据挖掘学生的实际需求,制定教学大纲,让就业指导课发挥应有的效果。(www.xing528.com)
高校要围绕创新创业教育,依托众创空间开展创客教育。高校可以大力开展大学生创业辅导培训。如浙江大学e-WORKS 创业实验室立足自身优势专业,开展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让学生具备创客基本素质。高校要加强指导课师资队伍建设,通过进修等方式提升教师业务素质,组建具有学科背景的师资队伍。针对学生对社会缺乏了解的现状,高校可以聘请创业成功的校友返校进行案例讲解,帮助大学生认清创业形势。
3.运用大数据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大数据可以提供实时的市场需求,从而合理预测就业形势,高校可以根据就业前景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主要针对大四学生,应在大一开始就培养学生运用大数据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意识,使学生在大数据的帮助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做好学习生涯规划。高校应积极引导大学生根据社会就业形势变化,善用大数据调整自己的就业择业路径,为顺利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