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哈修订案:21国批准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

多哈修订案:21国批准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截至利马气候大会结束包括中国在内的21个国家批准了关于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多哈修订案,这为国际社会2020年前行动提供了法制保障。

多哈修订案:21国批准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

1.会议背景

2014年12月1日到12日,第二十次缔约方大会在秘鲁首都利马举行。此次会议目标是成为各国应对气候变化政治意愿的一个转折点,以此回应全世界民众的期盼。会议的主要内容是确定2015年全球气候协议的要素。

2.会议内容

利马会议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资金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议题。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都需要资金支持,利马气候大会成功实现100多亿美元的绿色气候基金初始注资,除美国、日本等国家在利马会议前宣布对绿色气候基金注资外,本次会议上德国、比利时、西班牙、奥地利、澳大利亚、挪威等发达国家也做出了资金安排,一些发展中国家韩国、墨西哥、秘鲁、哥伦比亚等也做出了注资承诺,而中国等国家则通过加强南南合作的方式来体现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大国责任。

(2)在关于预期国家自主贡献方面,各国就贡献的要素、时间尺度、评估与审议等问题进行了磋商,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大会基本形成了2020年后适用于所有国家、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协议应该平衡减缓、适应、资金、技术及能力建设等问题的共识,也进一步明确了在21世纪末将全球升温控制在2℃作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总目标,同时也深刻地意识到目前各国的减排承诺离上述目标尚有较大差距,需要进一步提升2020年前的行动力度,并强化2020年后各国的减排行动,确保公约目标得以实现。

(3)通过强化部长级对话机制和多边评审机制来进一步增强各国行动的透明度和力度,通过由国际专家组成的多边评审机制为发达国家接受国际评估和审议提供了制度保障,这也为提升各国在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力度提供了借鉴。(www.xing528.com)

(4)进一步突出了社会意识和公众参与的重要性。通过部长级对话平台呼吁各国政府将有关气候变化的全民教育纳入教育体系,并将宣传、培训和意识提升等纳入到国家层面的相关规划中。这为调动和激发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注入了动力,为地方政府、企业、城市、社区及公众的行动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和意识准备。[13]

欧盟、中国和美国在利马气候大会前宣布了各自的行动目标外,本次气候大会上德国等国家也宣布了自己的减排目标,巴西、印度尼西亚等雨林国家重点就森林保护和减少毁林与森林退化所带来的排放宣布了自己的目标,许多国家将提升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作为应对气候变化主要目标做出了承诺。截至利马气候大会结束包括中国在内的21个国家批准了关于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多哈修订案,这为国际社会2020年前行动提供了法制保障。[14]

3.会议评价

尽管利马会议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围绕气候谈判主要议题的实质性争议并未得到解决。首先是2020年前发达国家应履行的资金及减排承诺问题。以绿色气候基金为例,虽然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目前绿色气候基金的注资额度已达102亿美元,但这距离哥本哈根大会提出的到2020年1000亿美元的额度依然相差甚远,且并没有具体确定如何在2020年前达到这一目标的路线图。此外,发达国家落实《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减排指标的进展仍然有限,2020年前行动力度仍有待提高。其次是关于2020年后各国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问题,主要是对明年上半年各国需要提交的国家自主决定贡献目标所包含的要素有分歧。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希望其中包括减缓、适应、资金、技术、能力建设、透明度等要素,美国、欧盟等则在承诺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方面模棱两可。最后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方面,发达国家忽略其之前大量排放的历史责任,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无视发展中国家还处于自身经济发展阶段的事实。

因此,总体来说,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本次会议虽然达成的是一个几经弱化的结果,但还是在推进巴黎达成协议的进程上更进了一步,总体上实现了国际社会对本次会议的预期。

伴随着全球环境保护的制度化趋势,建立公平有效的国际气候治理机制已成为当今世界政治的主要议程之一。利马气候大会第一次将适应气候变化提升到了与减缓同等的高度,深化了在华沙达成的“关于和气候变化相关的灾害与损失”的国际机制,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专家组成的工作组将完善对于气候变化影响的量化评估并提出管理气候风险的政策建议,这些工作将对于国际社会进一步理解气候变化的影响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成本和责任分摊起到推动作用,也为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关于2020年后全球协议的达成做出贡献。由秘鲁、德国、美国、刚果、英国、牙买加、日本等国组成的全球NAP(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方案)网络在本次大会上成立,与适应气候变化相关的国际倡议和机制得以纷纷建立,为探索各个地区气候变化的影响和适应气候变化提供了示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