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经济活动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已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急剧增加,使全球出现明显的气候升温、海平面上升及气候变化加剧的现象,它对水资源、农作物、自然生态系统、人类健康等造成日益严重的负面影响。过去的一百年中,全球气温上升约0.75℃。气候相关自然灾害数量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增加两倍以上,这些灾害每年造成6万多人死亡,主要是在发展中国家。气候变化预计将在2030年至2050年间,每年多造成约25万人死于营养不良、疟疾、腹泻和气温过高。据估计,到2030年时对健康带来的直接损失费用(即不包括对诸如农业及饮用水和环境卫生等健康管理部门带来的费用)为每年20亿—40亿美元。[1]
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态势,各国也逐渐意识到气候变化治理行动迫在眉睫,纷纷加入国际气候变化行动之中,自进入二十世纪以来,有关气候变化的国际会议、国际条约与文件、区域性会议与条约逐渐增多,各国政府已经将气候变化作为治理国家的重要议题之一,同时,各国也在陆续颁布相关法律法规,从各方面积极应对国内及全球气候变化。在各国达成政治意愿上一致的同时,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f Climate Change,简称IPCC)第五次报告为例,该报告不仅通过科学技术评估了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同时也提出了在区域方面、风险管理、减缓与适应方面的措施,这是各国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也告诉我们,科学技术的强大正在强力推动政治共识的达成。(www.xing528.com)
为了抑制人为温室气体的排放,防止气候异常变化所带来的损害,联合国在1992年地球首脑会议上,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旨在对“人为温室气体”(Anthropogenic Greenhouse Gas)排放做出全球性限制的宣示。为落实温室气体排放限制要求,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举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通过具有约束效力的《京都议定书》,以规定工业国家未来的温室气体减排责任。由此开启了有关气候变化的国际条约的演进过程,各利益集团之间经过不断谈判与磋商,在应对国际气候变化的进程中共同努力,达成了诸如《巴厘路线图》、《哥本哈根协议》、《坎昆协议》等多项重大成果,对应对国际气候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