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物理、化学、地理学的成就:秦汉史

物理、化学、地理学的成就:秦汉史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物理学秦汉时代物理学和地理学的科学成就,首推张衡地动仪的发明。由此即可知地震的方向和距离。这是对声学原理的准确概括。秦汉时代物理学应用于工艺方面的成就,有不少至今仍为人们叹为观止,如汉代的透光镜就是长期以来曾经引起全世界科学家惊异的器物。此外对磁石的认识及磁性原理的发现也有很高的成就,不一一备举。地理学秦汉时代的地理学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其中主要河流、山脉和城市的方位,都和实际情况基本符合。

物理、化学、地理学的成就:秦汉史

物理学 秦汉时代物理学和地理学的科学成就,首推张衡地动仪的发明。地动仪是用精铜制成的用以测量地震的仪器,其状如酒樽,圆径八尺,中有立柱,以机械连着八个方向,樽外有龙头八个,各皆口衔铜丸,每龙头下置铜蟾蜍一只,口向上张。若发生地震,震源在何方,地动仪上何方的龙头口内的铜丸就落入蟾蜍口中。由此即可知地震的方向和距离。据说,张衡发明地动仪后,有一次仪上的四面龙口中铜丸坠落,但人们并未感到地震,都以为此仪器不准。不料,几天后驿使前来报告,铜丸坠落之日陇西曾发生地震,由此人们才惊服其准确性。这一仪器发明于东汉阳嘉元年(132年),较欧洲发明的地震仪要早一千七百余年之久。

秦汉时代在物理学研究方面,无论是关于物质知识,还是对力、声、光、电、磁的认识,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如西汉的《韩诗外传》中有“雪花独六出”,指出雪花呈六角状态。这个物理现象在欧洲直到公元1611年才被发现。成书于西汉的《淮南子》中,有“悬羽与炭而知燥湿之气”。这是天平湿度计发明的原理,而欧洲到公元15世纪才用这种办法测量空气湿度。在《考工记》中有“马力既竭,辀犹能一取焉”。这是对惯性现象的认识。还有“直庛则利推,句庛则利发”的记载,“庛”即“耒”的下面入土的一段,“句”即弯曲的意思,这是对杠杆原理应用的总结。《考工记》中还有“钟大而短,则其声疾而短闻,钟小而长,则其声舒而远闻”。这是对声学原理的准确概括。

秦汉时代物理学应用于工艺方面的成就,有不少至今仍为人们叹为观止,如汉代的透光镜就是长期以来曾经引起全世界科学家惊异的器物。此镜外形与普通铜镜一样,但若以一束光线照到镜面上后,反射到墙壁上的竟有镜背面的花纹及文字。上海博物馆珍藏的一面西汉透光镜,背面有“见日之光,天下大明”八个字,在光线照射下,竟能通过镜面“透”出来。这种奇妙的物理现象,直到20世纪才为世界许多科学家解释清楚。到1975年上海的科学家才成功地复制出同样的透光镜。

汉代已能用涂水银的办法制造平面镜,《淮南万毕术》中记载:“取大镜高悬,置水盘于其下,则见四邻。”这是利用折光的原理研制出的世界最早的潜望镜。该书还记载“削冰令圜,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这种说法是符合凸透镜光学原理的。秦汉时代对静电学的现象有一定认识,并作出较符合实际的解释,东汉王充《论衡·乱龙篇》:“顿牟掇芥、磁石引针……他类肖似,不能掇取者,何也?气性异殊,不能相感动也。”说明当时人们对绝缘体(玳瑁)经过摩擦后带电的现象有所认识。《汉书·天文志》中还有世界上较早的最精确的极光记录:“孝成建始元年九月戊子,有流星出文昌,色白,光烛地,长可四丈,大一围,动摇如龙蛇形,有顷,长可五六丈,大四围所,诎折委曲,贯紫宫西,在斗西北子亥间。后诎如环,北方不合,留一刻所。”这仅有七十多字的记载,描绘了极光出现的时间、地点、色彩、明亮度、运动状态、范围、大小、方位与停留时间等。如此精确的记录,说明当时对这种物理现象的观察,同现代世界上极光观察站的要求已相当接近。此外对磁石的认识及磁性原理的发现也有很高的成就,不一一备举。

化学——炼丹术 汉代道教的炼丹术,是古代化学实验的摇篮。而中国的炼丹术对全世界都有一定影响,贝尔纳在《历史上的科学》一书中写道:“炼丹术和伴随着科学的化学是否起源于亚历山大城,仍是一个未决的问题。最早的可靠著作如班诺坡利(Panopolis)的左思马斯(Zosymus)和女犹太马利(Mary the Jewess)的作品,迟到4世纪和5世纪才出现。他们的任何理论可能受到中国炼丹术的影响。”(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第127页)。因此,科学史家对中国汉代炼丹术给以极高的估价:“在史前时代中国人已用朱砂作为活人的血液的玄术性代替物,并分出它的元素硫和汞。道教把这二种元素等同于一般化的雄雌两性,即本身来源于图腾的阴和阳,从而发展了炼丹术的体系。”(同上第167页)(www.xing528.com)

对于汉代炼丹术的详细记载,有魏晋时代的葛洪(约281~361)所著的《抱朴子》一书。该书记述了一些实用的化学制法,如硫化锡,亦即貌似黄金的“镶嵌金”的制备方法。其书虽被一片道家迷信色彩所笼罩,但仍是有很高的科学价值,正如较《抱朴子》一书出现更为早的另一部炼金术专著《参同契》一样。现代西方的科学家称这部出现于东汉的著作及其作者魏伯阳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炼金专著。该书载有许多带有迷信色彩的资料,并用一些异想天开的名称隐喻所用的许多制法和试剂;这和西方的情况并无两样。不过,它仍可表明作者是一位实用化学家。下面一段关于某种蒸发和结晶过程的描述,会使每一位细心观察过激烈反应过程的化学家为之动容”(亨利·M.莱斯特《化学的历史背景》,吴忠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出版,第59页)。关于汉代炼丹术中化学研究的成果,英国李约瑟博士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5卷有详细的论述。

地理学 秦汉时代的地理学已达到很高的水平。《汉书》《史记》都列有专篇记载山川地理、都市等。当时作为表达和传播地理知识的手段——地图、测绘的水平也很高,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三幅地图就是很好的佐证:

绘在帛上的地图共发现三幅,据考定为西汉时的作品:第一幅是西汉长沙国南部地形图,据推算主区比例为十七万分之一至十九万分之一。主区绘今湖南、广西、广东三省交界的地方。其中主要河流、山脉和城市的方位,都和实际情况基本符合。第二幅是长沙国南部驻军图,主要绘今湖南道县以南至广东连州以北地区。第三幅是一个县的平面图,绘有城垣房屋等。这是中国,也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地图。其绘制方法十分出色,已有统一图例:地形图的居民点采用两种符号,县治用方框,水道用上游细、下游粗的曲线,道路用细直线。对九嶷山的表示更有独特之处,除用比较粗的闭合曲线勾出山体外,又用细线画成鱼鳞状层层重叠,表示峰峦起伏的特征,很似如今的等高线画法,充分表现出汉代地图绘制和测量的高度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