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始政权内部的矛盾 地皇四年(23年)二月以后,虽然全国各地有许多支反莽武装都在同王莽政权进行战斗,然而绿林军建立的更始政权则被王莽视为这些力量的总代表,所以新莽政权同革命军之间的较量主要是同更始政权进行的。更始政权内部情况如何对于战争的胜负是有决定性作用的。
在更始政权内部,基本上是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以刘、刘秀为首的南阳“豪杰”即地主武装,一部分是平林、新市兵。这两部分武装力量各有短长:新市、平林兵淳朴、勇敢,与王莽军斗争坚决,但纪律涣散;刘等汉宗室同王莽的斗争,具有浓厚的恢复刘氏政权色彩,因此,他们同农民争生存权的最后目标并不一致,但他们拥有一定文化知识,政治谋略远胜于农民军,对部队约束较严。因此,王莽对刘相当重视,曾下诏以封邑五万户、黄金十万斤、位上公购刘,并在长安官署及天下乡亭画刘像,令人早晚射之。可见,刘对王莽是有相当威胁的。这两部分力量本可相互取长补短,给王莽军以更沉重打击。但是,随着起义军的节节胜利,双方将领间的矛盾就公开化了。尤其是在更始称帝后攻新野时,以前平林军曾攻新野,但久攻不下,及刘率兵至,新野城宰宣称:有“刘公一信”即可交出此城,“及伯升军至”新野宰果“即开城门降”,当年五月刘又顺利地克宛,“自是兄弟威名益甚”(《后汉书·宗室四王三侯列传》)。这就更加深了更始帝君臣对刘的猜忌。本来,刘未当上皇帝,南阳地主集团就很不满意“由是豪杰失望”对更始称帝“多不服”。随着刘等影响在更始军内迅速上升,双方裂痕也就愈来愈深。更始诸将领建议借召开会议之机将刘杀掉。当聚会诸将时,更始帝取刘宝剑观看,这本是杀死他的好机会,绣衣御史申屠建也随献玉玦。玦者,决也,暗示更始早下决心除掉刘。但刘玄却犹豫不决,不理会申屠建的一再示意,最后还是把他放了。刘也过低地估计更始的胆识。会后当其舅父樊宏告诉他更始有杀他之意后,他竟“笑而不应”表示毫不在意。刘氏宗室刘的部将刘稷是反对更始的代表人物,他公开扬言“本起兵图大事者,伯升兄弟也,今更始何为者邪”(《后汉书·宗室四王三侯列传》)由于刘稷作战勇敢,立有战功,他的言行在军中有极大影响,所以更始君臣对他颇有忌心,更始封其为抗威将军,他又拒绝接受,这就促使更始君臣决心将其除掉。当更始君臣要杀掉刘稷时,刘又出来“固争”。在这种形势下,在李轶、朱鲔等劝促下,更始下令杀掉了刘刘被杀的同时,刘秀正率一支军队与王莽军苦战于昆阳。
昆阳决战 更始政权成立后,起义军连续攻克了昆阳(今河南叶县北)、定陵(河南舞阳县东北)、偃(河南偃城),“多得牛马财物,谷数十万斛”(《汉书·光武帝纪》)使王莽十分惊恐。尤其是昆阳被义军占领,对王莽的威胁很大,因为,这里是南阳盆地的桥头堡,更始军占领昆阳,就等于打开了西北通向洛阳,东向长驱黄、淮平原的门户。所以使王莽恐惶万状,他又听说更始帝立,就决心向昆阳孤注一掷。本来,在此之前王莽已派王匡和哀章率三十万州郡兵去抵挡东方起义军,又派严尤、陈茂等率十万州郡兵向南方起义军进攻。但由于严尤、陈茂在起义军威力震慑之下,逡巡于颍川不敢前进。王莽就另派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率精兵四十二万,连同后勤辎重共百万人支援严尤、陈茂。[249]五月,王邑奉命到洛阳与王寻会合,并指挥集中到这里的数十万州郡兵出发,为壮“军威”,这支军队还带有大批虎、豹、犀、象等猛兽,并随军征调了六十二家精通兵法的人物出谋划策“旌旗辎重,千里不绝”“车马兵甲之盛,自古出师未尝有也”(《汉书·王莽传》下),一路浩浩荡荡向颍川进发。同严尤、陈茂在颍川会合后,王邑决定进攻昆阳。五月末,王邑率军包围了昆阳。
当时更始的主力军在围困宛城,另一部分在昆阳以东的定陵、偃城方向,留在昆阳城内的只有八九千人,由王凤和王常指挥,而围攻昆阳的敌军则有数十万之多。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形势万分危急。
在这种形势下,若不坚守昆阳,正向宛城进攻的更始军也要受到威胁。王凤召集部将计议,更始军诸将,见王莽军兵多,开始有些动摇。刘秀劝大家协力同心守住昆阳,不能分散,否则将为敌人所破。最后大家坚定了据守昆阳的决心,并派刘秀、宗佻、李轶等十三骑从南门突围而出,收集郾、定陵的兵力接应昆阳。(www.xing528.com)
被困于昆阳城内的义军将士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守着。大司空王邑、司徒王寻所率之官军将昆阳围住后,严尤曾劝王寻说:“昆阳城小而坚,今假号者在宛,亟进大兵,彼必奔走;宛败,昆阳自服。”但王邑不听,决心攻下昆阳。官军“列营百数,云车十余丈,瞰临城中,旗帜蔽野,埃尘连天,钲鼓之声闻数百里,或为地道,冲輣橦城,积弩乱发,矢下如雨,城中负户而汲”(《后汉书·光武帝纪》)。王寻、王邑得意洋洋“自以为功在漏刻”。没想到就在这时刘秀率兵赶到。六月初一,刘秀亲率步骑千余,连打两仗后,又略施小计:当时宛已被刘攻占,刘秀尚不知,但刘秀伪造向昆阳城内送去之书信曰“宛下兵到”,而故意将书信丢掉。王寻、王邑之官兵见书信已失斗志,而刘秀率领一支三千人组成的敢死队,从城西的滍水(今河南鲁山、叶县境内的河流)插入敌军营垒心脏,击毙了敌军主帅王寻。这时“城中亦鼓噪而出,中外合执,震呼动天地,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奔殪百余里间。”这一仗打得空前激烈。当时正在刮大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滍水暴涨,士卒争渡,“溺死者以万数”,王莽军弃甲丢盔,全线崩溃。王邑、严尤、陈茂等少数将领“轻骑乘死人度水逃去”幸免一死。义军缴获的官军辎重、车甲珍宝,不可胜数,连月搬运不完,只得将搬不走的烧掉。
昆阳大捷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官军与义军双方力量对比约在50比1。在实力如此悬殊的条件下取得胜利,首先是由于王莽政权早已腐朽,王莽军人虽多,但内部矛盾重重,人心涣散,特别听到宛被更始军攻下后,就已丧失战斗力。这是更始军取胜的根本原因。其次,在战术上更始军后发制人,集中兵力突破一点等等也是不可忽略的原因。在整个战役的布置上,刘秀的指挥对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250]但就在这次胜利的同时,更始军内部却将刘杀掉。此举虽使义军内部意见暂时归于统一,但却埋伏此后分裂的危机。不过,在当时义军内部统一对胜利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昆阳大捷是反莽战争中决定性的一役。这次战役不仅消灭了王莽的数十万主力部队,而且支援了全国其他战场,使东方农民起义军也打败了前来进攻的三十万政府军队。各地的起义军都转向王莽军进攻,新莽政权四面受敌,末日已经来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