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的畜牧业,在当时社会经济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虽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畜牧业早已成为农业的副业,而退居于次要地位”(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第2卷,第317页)。但它毕竟是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人民经济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农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补充。
牧区、半农半牧区和农业区 由于西汉时代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全国形成农业区、牧业区和半农半牧区三个不同的经济区域。畜牧业在这三个区域中的发展和作用也不尽相同。
西汉王朝统治下的纯牧区,主要是长城以北和以西的匈奴、乌孙、西羌等畜牧民族活动地区,这里畜牧业十分发达。但畜牧民族长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住所不固定,又加之长期处于战争状态,生产技术一直停留在极落后的水平。因而,这种游牧经济是极不稳定的,受到自然条件的极大制约,一遇到自然灾害,畜牧生产马上就会受到严重破坏,社会经济立即萎缩下来,“这种草原经济的脆弱性决定了它对农业区域的依存性”(白音查干《试谈西汉初年的和亲政策》,《秦汉史论丛》第3辑)。对西汉王朝来说,牧业区的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也不能占重要的地位。那里的畜牧业主要是维持当地畜牧民族本身生产和生活的最低需要。
天水、北地、上郡以及武威以西和龙门、碣石以北为半农半牧地区。[208]这里,介于农业区和牧业区之间,既有足以维持牧业生产的农业产品,也有可供农业及军事需要的畜牧业。所以,这里的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及军事上占重要地位。自秦王朝始就在边郡置“六牧师令”(《通典·职官七》),广建官营养马苑。西汉时代,尤其是汉武帝以后,政府在这些地区扩充、增加畜牧基地,成为军用、皇室御用牧畜的主要来源地。据《汉旧仪》记载:“太仆牧师诸苑三十六所,分布北边、西边,以郎为苑监,官奴婢三万人,分养马三十万头,择取教习,给六厩。牛、羊无数,以给牺牲。”这里也有私人的畜牧生产,那些大规模的畜牧经营,其商品率相当高,每年贩“马蹄頡千,牛千足,羊彘千双”(《史记·货殖列传》),即可富比千乘之家。这一地区是畜牧商品的主要集散地。其畜牧生产也较单纯牧区为进步。由于农牧并举,或可得到农业支援,就可使游牧方式逐步同定居的舍饲方式相结合。西汉政府设立牧师苑后,就将牧畜基地固定在水草肥美的地区,这对于自然条件的改造,比游牧民族“逐水草迁徙”,单纯依赖自然的畜牧方式,显然进步得多。因此,西汉时期的半农半牧地区的存在,是当时畜牧业发达的基础和重要标志。
西汉时期的广大农业地区与上述两地区相比,畜牧业显然不占重要地位。特别是大牲畜的饲养并不发达,作为农业的副业主要畜养犬、鸡、猪。羊的饲养不太普遍。驴已在战国时逐渐进入中原。不过在西汉前期仍称为“奇畜”(《史记·匈奴列传》),可见,当时尚不多见。一般农家饲养的家畜,除了满足本身极少量的肉食消费外,主要作为种植业的收入补充,“一豕之肉,得中年之收”(《盐铁论·散不足》)。可见,养猪往往成为小农的一项重要收入。但是,一般农家往往连饲养少量的鸡、猪条件都没有,“无孤豚瘠犊”(《盐铁论·取下》)。汉代猪价每头在三百至九百钱之间,那些绝大多数均在“资不满千钱”(《汉书·元帝纪》)的贫民,当然是没有能力养猪的。总之,农业地区的畜牧业在经济中的作用是不显著的。因此,西汉时期的畜牧业主要是在以上两个地区发展的。
畜牧业的发展 西汉时代的畜牧业发展是十分突出的。以马为例:汉初,不仅民间,就连朝廷上也竟“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从高祖至文景时期,皇室只有“厩马百余匹”(《汉书·贡禹传》)。这种情况,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就发生了变化,到汉武帝初年,不仅“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汉书·食货志》),而且,在天汉四年(前97年)定舆服之制时,竟规定用车多至千乘,骁骑达万匹(见《通志·器服略》)。武帝征伐匈奴时,出动军马动辄十万计。元封元年(前110年),武帝巡边率骑兵十八万。汉宣帝赐霍光至“马二千匹”(《汉书·霍光传》)。由此可见,马匹的缺乏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了改变。(www.xing528.com)
西汉政府拥有的马匹数量迅速增长,反映了畜牧业的发展。其所以能如此迅速地发展,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政府重视。西汉政府鼓励和扶植私人畜养牧畜,如文帝时,晁错建议“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汉书·食货志》)。武帝时,又提高马价,以刺激民间养马。同时,西汉政府还实行“民养官马”以发展畜牧业,“令民得畜边县,官假马母,三岁而归,及息什一,以除告缗,用充入新秦中”(《汉书·食货志》)。由于采取了“息什一”和“除告缗”的经济鼓励政策,自然使这些边郡地区的畜牧业得到发展。民养官马的做法一直由汉武帝时期延续至西汉末年,王莽时曾“令公卿以下至郡县黄绶吏,皆保养军马,吏尽复以与民”(《汉书·食货志》)。汉武帝时还实行亭养母马的办法,即“令天下诸亭养母马,欲令其繁孳。”(《汉书·昭帝纪》引应劭曰)为保护牲畜,西汉政府还实行“盗马者死,盗牛者加”(《盐铁论·刑德篇》)的严厉刑罚。还严格禁止牲畜外流,规定“毋予蛮夷外粤金铁田器,马牛羊即予,予牡,毋予牝”(《汉书·南粤传》)。敦煌汉简中有“□禁毋出兵谷马牛羊”的残简简文。这一切无疑对畜牧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官府直接经营畜牧业是西汉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西汉政府专门设置边郡牧师苑、皇室苑厩及各级地方政府的官厩。其中,边郡牧师苑是整个官营畜牧业的骨干。西汉的六牧师苑有三十六所,集中设置在河西六郡境内,即天水、陇西、安定、北地、西河、上郡。这六郡有长期的畜牧传统,所以成为西汉时代的主要畜牧基地。主要生产军用和皇室所需之马匹,同时兼牧牛羊。除太仆属下的牧师苑外,中央的一些部门(如廷尉)也辖有一定数量的官营牧场。皇室苑厩一般则集中在京城附近,以舍饲皇室所用的马匹为主。御厩主要由太仆和少府属下的黄门管辖,禁苑则归水衡都尉管辖。皇室苑囿中,还饲养有大量供宫廷日常食用消费的肉畜。各郡县多有管理畜牧事务的马丞官之设,负责各地畜牧生产和管理。由于以上诸因素,使西汉畜牧业在短期内得到较大的发展。
畜牧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西汉时期畜牧业的生产技术也比前代有明显的进步。以养猪为例:根据解放以来各地出土的汉代陶瓦猪外形来看,此时已出现了一些品质优良的家猪品种,这当是人工选择和长期培育的结果。据有关专家断定:从汉代陶猪的体型可以看出,此时的家猪具有早熟、易肥、发育快、肉质好的特性,与目前我国某些优良家猪品种,表现出存在着血缘继承关系的特征(张仲葛《出土文物所见我国家猪品种的形成和发展》,载《文物》1979年第1期)。
秦汉时期的饲养管理技术水平,还表现在掌握牲畜配种季节,保护孕畜、母畜、幼畜,合理使役牲畜,饲料储存等方面。已出现并普遍实行了一些合乎科学的喂养方法。据史载,“豪强有论罪,输掌畜官,使斫芕”(《汉书·尹归翁传》)。这里说的“芕”就是“斩刍”(《说文解字》),即铡饲草。将饲草铡细,有助于牲畜消化,《齐民要术》卷6总结出:“剉草粗,虽足豆谷亦不肥充;细剉无节,鋏去而食之者,令马肥不啌。”这一科学经验在汉代即已被人们掌握。西汉时代人们也已采取精、粗饲料混拌调制的饲喂方法。《说文解字》释“蔌”为“以谷萎马置芕中”,就是证明。当时已普遍实行饲喂夜草的有效喂养方法。《居延汉简》中有“食用茭四百九十二束,夜用三百五十束”(《居延汉简甲乙编》),可见大部分饲料都在夜间消耗掉。这是一种符合牲畜生理特性的科学的喂养方法。西汉时期兽医和相畜术也很发达。《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有因“马医”而致富的“张里”,从出土的汉简中可得知,在边塞障燧中亦藏有不少兽医方,反映了兽医知识比较普及,并在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1981年在陕西兴平汉武帝茂陵东侧一号无名冢从葬坑中,出土的西汉鎏金铜马[209]据研究乃是一具铜马式。它是作为相马之用的模型。西汉时代制造出如此精致的马式,是为判别马之优劣及选留良种做依据的。而西方类似这种作用的金属相马模型,在18世纪以后才有所闻。[210]据史载,汉代通相马术者不乏其人。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就曾出土帛书《相马经》,表明“相马”技术已经理论化,系统化。这些技术的发展,正是西汉时代畜牧进步的重要标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