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隔断
西方建筑以砖石结构为主,决定了墙壁既是承重结构,也是围护结构。建筑的外墙和内墙都具有这一特点。内墙首先是承重墙,然后再考虑利用这些内墙分隔空间。由于建筑结构的需要,内墙与外墙一样也是厚重、固定的,它们不可能在建筑给定的空间中进行灵活分隔,只能以固定的分隔方式而存在,这样,就很难产生多种多样的隔断形式。在西方建筑中,除了用墙壁作隔断外,柱子也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
如图3-4-5所示,从这两张平面图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砖石结构建筑的一些特点。一是外墙和内墙都很厚重;二是底层与高层的外墙和内墙处于完全对位的关系,也就是说,两层墙壁都落在了底层墙壁的上面,没有发生错位的现象;三是底层和二层的室内空间都是以内墙进行分隔,没有发现其他的隔断形式。以内墙作隔断,是把室内空间完全隔开,只以门相通。由于门的大小、数量、位置的不同,这种隔断形式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情况,下面以法尔尼斯府邸及其他建筑为例加以总结和归纳。
一种是以一道门居于墙壁的中间。这种情况在西方居住空间设计中使用得很普遍,尤其是那些位于中轴线上的门厅、大厅、长廊等,常采用这种把门置于中轴线上的形式,以造成庄严、隆重的空间气氛。如法尔尼斯府邸底层的前后门厅、二层的前后大厅以及内廊间;再如凡尔赛宫镜廊与两端的战争厅、和平厅之间的墙壁上,均采用了在中间设门的形式,门两边的墙壁上则以对称的壁柱、壁龛、雕刻等作装饰。第二种是以一道门居于墙壁的一侧,这种情况较第一种在形式上显得更加自由、灵活,也更加实用,一般在宫殿、府邸中常使用这种形式,前文提到的连列厅即是典型代表。如法尔尼斯府邸底层、二层的前侧和右侧房间;再如孚勒维贡府邸的一些连列厅,都采用了在墙壁一侧设门,这种形式有利于留出大面积的墙壁,设置壁炉或者以镜子、镶板等作装饰,形成室内空间的构图中心。第三种是以两道门分别居于墙壁的两侧。这种情况与第一种恰好相反,虽然也是采用对称形式,但原来两边用于装饰的墙壁改为门,由于装饰居中,更加显示出它的重要地位,常用于门厅、大厅、长廊及周围房间。如法尔尼斯府邸二层的前后大厅及两侧房间,两道门分别置于墙壁的两侧,中间墙面以精美的镶板、绘画、雕刻作装饰,与整个长廊风格协调一致。第四种是以数道门居于墙壁的各开间或中央开间。这种情况在西方居住空间设计中使用得相对较少,主要是一些宫殿、府邸中的长廊。如哈德威克府邸的长廊,一边为系列长窗,另一边为通长墙壁,在墙壁中央及两端各开有一道门,与墙后的客厅、寝宫、礼拜室联系起来。
图3-4-5 法尔尼斯府邸底层与二层平面
从空间构成的角度讲,当数根柱子形成列柱时,能够起到墙体的作用,作为隔断来分隔空间。由于列柱的大小、数量、间距、位置的不同,这种隔断形式又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情况。第一种是由单排列柱把居住空间分成两个部分。在希腊神庙中已经出现这种分隔方式,如帕埃斯图姆的第一座赫拉神庙,前廊有两道门通往圣殿,殿内沿中轴线布置有一排列柱,把室内分为两个完全相等的空间部分;拉韦纳的圣维达尔教堂,可看成用单排列柱的柱廊把室内分成中央空间和回廊空间两个部分。第二种是由双排列柱把室内空间分成一大二小三个部分,即中央部分较大,两侧部分较小。在希腊神庙中常使用双排列柱分隔空间;古罗马的巴西利卡也是利用双排列柱把大厅部分分成中厅空间和两侧的侧廊空间。第三种是由四排列柱把室内空间分为一大四小五个部分,即中央部分较大,两侧各两个部分较小。这种分隔方式较早出现在古罗马的巴西利卡中;而巴西利卡的双排、四排列柱所形成的大厅形制,又对西欧中世纪教堂产生了直接影响,从早期基督教建筑、罗马风建筑,到哥特式建筑,教堂的中厅和侧廊大多使用了双排或四排列柱,从而形成三堂式巴西利卡空间。(www.xing528.com)
(二)固定的西方居住空间分隔
内墙、列柱产生了与其相符合的居住空间分隔形式。用内墙分隔空间,是一种实隔形式,居住空间被完全隔开,只以门相互连通。如上文所述,墙壁上所开之门,主要有一道门、两道门和数道门。从它们在墙壁上的大小看,门所占有的面积远小于墙面的面积,况且墙壁上的装饰也显得特别重要,以上有许多实例都可以说明:装饰在某些时候甚至比门更为重要。除此之外,门本身也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由门框和门扇组成,属于实隔;另一种是只有门框,而没有门扇,属于虚隔。在西方居住空间设计中,前者的使用较多,而后者的使用相对较少,一般来说,门厅与楼梯厅、大厅之间常用门框加以限定,不设门扇,而其他房间基本上是既设门框也设门扇。
用列柱分隔空间,则是一种虚隔方式,它在分隔空间的同时,也形成了空间之间的连通。这种分隔方式在西方宗教建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但由于各历史时期的柱间距不同,所以空间的开敞程度也不尽相同。如上文所述,希腊、罗马神庙的柱间距很窄,哥特式教堂的柱间距适中,佛罗伦萨主教堂的柱间距变得很宽,而哥特复兴式教堂的柱间距又变得较窄,如果我们撇开各种柱间距的尺度问题暂且不谈,就空间的开敞程度而言,诚然,当柱间距很宽时,空间的开敞程度较高,而当柱间距很窄时,空间的开敞程度则较低。以内墙为主的实隔方式和以列柱为主的虚隔方式,都是从水平方向上分隔空间。在西方居住空间设计中也有一种是从竖直方向上分隔空间的方式,即夹层。这种做法是在较大的居住空间中,利用柱子在两侧或四周建有上下层的夹层。早在古罗马的巴西利卡中就已经出现了这种做法,由列柱划分出来的侧廊之上,常建有夹层。早期基督教建筑继承了这种做法,到罗马风时期,夹层又演变出两种形式,一种是面向中厅封闭,称为“盲拱廊”;另一种是面向中厅敞开,称为“楼廊”。哥特式时期,为了最大限度地扩大侧廊的窗户、中厅侧墙的高侧窗,遂把盲拱廊降低,楼廊缩小,最后干脆取消了楼廊。但这种做法并没有完全消失,凡尔赛宫的礼拜堂即是一个代表实例,堂内四周被划分为上下两层,下层大厅由连拱廊将中厅和侧廊分隔开来,此处是供大臣贵族们用的,上层由科林斯式柱廊环绕着整个楼廊,此处是专供王室成员用的。夹层的封闭与开敞,和上下层的列柱大小、数量、柱间距有关。古罗马巴西利卡的侧廊,下层空间的高度一般大于上层空间的高度,这种做法也体现在中世纪教堂中,尤其是哥特式教堂夹层的高度不断降低。从该过程来审视,中世纪教堂的夹层,上层空间较封闭,而下层空间较开敞。但凡尔赛宫礼拜堂的夹层恰好相反,上层空间较开敞,而下层空间较封闭(如图3-4-6所示)。
图3-4-6 凡尔赛宫礼拜堂
西方居住空间设计在空间的分隔上主要有实隔、虚隔、夹层等方式。虚隔、夹层主要用于教堂空间中,造成教堂空间的开敞与流通,而实隔方式广泛用于宫殿、公共、住宅空间中,造成绝大多数空间的封闭与隔绝。因此,相对而言,西方居住空间之间是封闭、隔绝的,也是相对静止的空间。这种空间状态,直到现代居住空间设计产生以后才被逐渐遗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