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隔断
传统木结构的特点,决定了中国居住空间既可以全部打通,也可以按照需要用装修进行分隔。由于分隔物的构造不与结构发生力学上的关系,也不会影响结构的稳定性和牢固性,所以能在居住空间中进行灵活的分隔,由此产生更为多样化的隔断形式。隔断可分为墙壁、格门、罩、窗门隔断、博古架、太师壁、屏门、帷帐若干形式,从这些隔断不难发现,既有建筑式隔断,也有装修式隔断。如果从材料来分,可以把隔断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土为材的墙壁隔断,一类是以织物为材的帷帐隔断,第三类是以木为材的小木隔断。用墙壁作隔断,虽然坚固耐久,但因其固定而不具有灵活性,隔断墙可用夯土、土坯、砖做成土墙和砖墙,可用木板做成木墙,也可用竹条、树枝等做成夹泥墙,然后在这些墙面上粉刷白灰,或油漆彩饰、糊纸裱绢等。用帷帐、小木作隔断,尽管不如墙壁那样坚固耐久,但却具有灵活性。相比较而言,中国居住空间设计更多使用的是后两种隔断形式。从室内装修演变的时序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唐代以前的室内装修主要以帷帐作隔断,宋代以后的室内装修以小木作隔断。
帷帐因性质、作用、位置的差异,可分为帷、幔、帐、幕等若干形式。帷帐在构成居住空间时,是以帷像墙壁、幕像顶棚形成对空间的围合和覆盖,而帐是在帷幕构成的空间中做进一步的围合和限定,由此形成较大的帷幕空间和较小的帐空间两个层次。帷帐用于室内装修,其功能是十分显著的,然而,基本功能是分隔空间,在空间再造上尤具特色,它在大木框架构成的空间中,化单一空间为层次丰富的关联子空间,形成中国居住空间统一的一次空间和变化的二次空间的独特形式。除此之外,与帷帐历史一样悠久的是屏风,它是介于隔断与家具之间的一种壁障。周代史料记载了室内设屏的一些情况,当时把屏风称为皇邸。此时期的室内设屏,主要是供帝王专用,起到突出帝王地位的作用。秦汉时期,屏风的实用价值为人们所重视,屏风常设在卧床或寝席边,起到遮挡风寒的作用,成了一件实用器具。秦汉以后,帷帐和屏风已成为分隔空间的主要手段,这在汉画像石、画像砖等形象资料中均可见到(如图3-4-1所示)。
图3-4-1 汉代石刻中的屏风和帷帐
宋金时期,帷帐和屏风已被视为一种服饰和家具。室内隔断由传统的帷帐、屏风向小木发生转变,但小木的形式仍以帷帐、屏风为渊源,并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营造法式》中就有很多称为“帐”的,如“壁帐、屏门”。它们的形制和做法都是从早期帷帐、屏风演化而来。即使后来出现的罩,也多少具有帷帐的遗意。宋代居住空间设计有了巨大发展,《营造法式》“小木作”制度中记述的室内隔断就有11种,包括截间板帐、殿内截间格子、堂阁内截间格子、板壁、隔截横钤立旌、照壁屏风骨、殿阁照壁板、廊屋照壁板、障日板、拱眼壁板等。明清时期,小木隔断又有许多发展,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罩,并得到大量使用,其他隔断与过去相比,无太大变化,但在材料、工艺上更加精美,常采用楠木、红木、紫檀等名贵材料制作,除增加复杂线脚外,还镶嵌各种饰物,常见的小木隔断主要有屏门、版壁、隔扇、太师壁、多宝阁、几腿罩、飞罩、落地罩、栏杆罩、圆光罩等。屏门是由早期屏风发展而来的,常设在室内明间后金柱之间,正对着正门,平时不开,遇到重要事情才打开。屏门多为四扇,表面刷漆呈镜面,绘制图案或题写铭文,也有裱糊纸纱,人们出入须绕过屏门两侧转向后门,如北京故宫长春宫的屏门。版壁是利用木板做成分间隔断,北方住宅常用纸糊板壁,南方住宅喜用刷漆板壁,更讲究的做法是在板壁上雕刻各种山水花鸟图案,如苏州网师园撷秀楼的板壁。隔扇实际是将外檐装修的隔扇门移入室内,作为分隔空间的隔断,只是尺度上较外檐装修的隔扇门更加小巧,用材更加高级,工艺也更加精细,这种隔扇一般在室内进深方向可做到六扇、八扇,在室内开间方向也可做到四扇,按建筑开间、进深的大小而定。隔扇中间的两扇可开启,安有帘架,挂有布帘,隔扇的棂心有实荇和夹纱两种做法,实则仅用一层棂条,朝内一面糊纸或裱纱,夹纱则用两层棂条,中间夹纱或夹纸,纱和纸上常有书画装饰,如承德避暑山庄依清旷殿的碧纱橱都是其中的精品(如图3-4-2所示)。太师壁常用于厅堂明间后金柱之间,其做法是中间用木棂条或用板壁悬挂字画,左右两侧靠墙处留置出门洞,通往后面的隔间,板壁前设条案及八仙桌椅,这种隔断在江南园林、住宅建筑的厅堂中常可见到,几乎成了一种定制。多宝阁是一种陈列古玩的格架,格架的做法有实格和空格两种,北京故宫漱芳斋的多宝阁为实格,养性殿的多宝阁为空格,前者只能从一面观赏,后者可以从两面观赏古玩。多宝阁作为隔断时,常合间安装,并在中间或偏于一侧的位置留置出门洞,这种做法在北京故宫、颐和园的殿堂中均可见到。如养性殿的多宝阁,按整间布置,两侧留出门洞通往后室,中间则作为宝座围屏的背景;再如排云殿的多宝阁,下部是橱柜,中部是柺子纹空格,上部是顶龛,中间留置出门洞便于通行,是博古架中的精品之作。几腿罩是在开间两侧设抱框,上部为横披,抱框与横披转角处做花芽,因抱框形象如同家具之腿,故称几腿罩。飞罩不另设抱框,而是直接在横披下悬挂通长花芽,花板多采用透空木雕,底部为自由曲线轮廓,颇具帷帐的遗意。落地罩是居住空间设计中最常见的一种隔断,其代表形式是在开间左右两侧各装一扇隔扇,上部有横披,两者转角处做花芽,如清代样式雷烫样中的落地罩。栏杆罩是在开间两侧设抱框、上部做横披的基础上,在挂空槛之下另设两根立柱,将挂空槛以下的空间分隔成三间,中央一间较宽,左右两间较窄,三间上部均做花芽,左右两间下部各做一片栏杆,这种隔断比几腿罩在空间分隔上更为明确,室内因用了栏杆,更富有园林趣味。圆光罩是在整个开间除两侧设抱框、上部做横披外,用透空木雕花板充满,然后在花板中间留置出圆形、八边形门洞。除上述几种罩以外,还存在诸多罩类(如图3-4-3所示)。
明清时期,一些宫廷建筑和皇家园林中的殿堂使用内檐装修之多是空前的,尤其是筵宴、居住场所,几乎在每一柱网上都有装修。如万春园的天地一家春,面阔5间,进深4卷,最后一卷为抱夏,室内也使用了24槽装修,其中隔断有7种类型。如此多的装修数量和类型集中在一起,也是极为罕见的。
图3-4-2 碧纱橱
图3-4-3 样式雷图档中的罩类烫样(www.xing528.com)
(二)灵活的中国居住空间分隔
由上述隔断形式产生了与之相对应的居住空间分隔形式。帷帐隔断具有多种特点,但最大的特点是灵活性,当它张挂起来时,空间之间可以做到内外流通;当它垂挂下来时,空间之间可以做到内外隔绝;而当它左右拉开时,空间之间则可以做到半隔半敞。这种灵活的分隔方式作为一种传统,又为小木隔断继承和发展。
首先,时实隔。即将居住空间隔开,形成数间,只以门相通,这是一种实中有虚的分隔形式。上述用墙壁作隔断,可视为实隔,屏门、版壁、隔扇等也可看成实隔。但两者又有很大的区别,墙壁是固定、不动的,视线也无法穿越,屏门、版壁也具有这些特点,但屏门在有重要事情时,可以打开,版壁上也常做成带花窗的形式。隔扇的分隔方式较为复杂,有两种情形。一是隔扇关闭时,属于实隔,打开甚至拆卸时,属于虚隔;二是隔扇的棂心采用糊纸、裱纱做法时,属于实隔,采用玻璃做法时,则由实隔转变为虚隔。
其次,是虚隔。与实隔相反,不是把居住空间隔开,而是半隔半敞,不设门扇只有门洞,既表示空间之间有分隔,又不阻挡视线,并可自由通行,做到隔而不断,这是一种虚中有实的分隔形式。上述太师壁、多宝阁、几腿罩等均是如此。在这之中,太师壁、多宝阁如上文所述,它们都设有门洞,或居中或偏于一侧,把空间分隔开的同时,在一定部位又有连通;而几腿罩则不同,空间虽有分隔,但绝大部分空间是连通的,也就是说,它们在空间上是一种没有阻隔的隔断,空间保持流通,只不过在视觉上对空间区域做出一定程度的划分。
最后,是仙楼。实隔、虚隔都是从水平方向上分隔空间,在中国居住空间设计中还有一种是从垂直方向上分隔空间的形式,即仙楼。这种做法是在较大的居住空间中,常在某一间,如放置床帐的一间或明间的后半部,将其做成上下两层的楼,也有将室内中央做成单层的厅,左、右、后侧做成上下两层的楼,然后利用实隔、虚隔分隔方式,组织出部分隐秘、部分通透的室内空间,一般而言,下层空间较为隐秘,上层空间较为通透,如乐寿堂的仙楼便是如此。乐寿堂的仙楼较为复杂,堂内空间高6.6m,前后各有一个三开间大厅,中间及两翼均做成仙楼,上下两层都用碧纱橱,层间设挂檐板,其上置栏杆,碧纱橱使空间之间形成一种较封闭的关系,当碧纱橱的门扇开时,仙楼与大厅之间成为一种流通关系(如图3-4-4所示)。
图3-4-4 北京故宫乐寿堂仙楼
中国居住空间设计在空间分隔方面,使用较多的或者说更善于运用的是虚隔方式,不仅隔断形式多种多样、千变万化,而且使空间之间不是封闭、隔绝的,而是开敞、流通的。这种开敞、流通的室内空间与同样是开敞、流通的室内外空间相结合,便形成了流动空间,这是中国居住空间设计的一个创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