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西居住空间比较研究:揭示隔绝效果

中西居住空间比较研究:揭示隔绝效果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外,庞贝城的住宅,有些房间不开窗子,而用壁画造成宽阔的空间幻觉。帕拉第奥在维察琴的巴西利卡改造中,使用了一种新的窗式,每开间均由中央带圆券的较大开间和两边一对较小的矩形开间组成,这种券柱式窗户,被称为“帕拉第奥母题”,以后常被引用。受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西欧诸国的设计风格开始由哥特式向文艺复兴式转变,即使窗户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中西居住空间比较研究:揭示隔绝效果

(一)门

希腊建筑的门框为横梁式,用石材建造,呈微微向上收分的竖长梯形,周边门套上雕刻有圆花饰,上方两边各有一个雕刻精美的涡卷形托座,支承着上部带有檐口的门楣。罗马建筑一方面继承了古希腊的横梁式门,另一方面又发展了伊特鲁里亚人的拱券式门。现存罗马万神庙的大门,是一道保存完好的门,它建在半圆形拱券之下,由门框、门扇组成,门框两边各建有一根石砲壁柱,上方装有铁栅栏,下方装有双扇大门,门扇为青铜质地,用金箔装饰,显得华贵庄重。

在早期基督教建筑中,为显现门的庄重感和神秘感,常采用假门,门上装饰仅限于檐板和壁柱。到罗马风时期,宗教建筑的门,经过不断实践,逐渐形成了一种透视门。它的重要性很快在墙壁上标识出来,常建教堂西立面的居中位置,其规模越建越大,高度与宽度占据了立面的三分之一位置,甚至更多,一些建筑构件和具有历史景象的装饰开始出现在门的设计中,到12世纪发展成熟。这种门常在门洞的两侧对称排列一根根的细柱子,柱子之上横跨一层层向内收缩的拱券,门洞中央建有一根门像柱,它和两侧的墙壁共同支承着额枋,额枋之上与拱券之下的半圆形空间,是装饰的重点部位。罗马风建筑的门加大了,门扇也跟着加大,但建筑的实际入口,是在门扇上再以一扇可开启的小门来界定。哥特式的门,在形制上与罗马风的很相似,也采用了透视门,只不过哥特式是把门的形式完全统一在了尖拱、尖券下。

文艺复兴的门与中世纪的门完全不同,它是一种“柱式山花式”的。这种形式的门常运用古典建筑的柱式、山花、拱券等要素,给门窗做框饰,以此来加强建筑的古典韵味。通常把柱式置于门洞两侧,柱式支承额枋,额枋之上以三角形或圆弧形的山花作门楣,门扇多为双扇门,利用抹头和边框把门扇划分为几个部分,形成框格形,格内嵌镶板,镶板及门框上用雕刻装饰,材料有实木、青铜等。有些建筑的门,是用柱式山花与拱券内外套叠组成的,如马拉泰斯提亚诺教堂的门;还有一些建筑为突出入口,不但在门洞外使用柱式山花,还将其放大至整个立面的高度,这种做法已显示出巴洛克风格的倾向。巴洛克的门,尽管也是运用柱式、山花、拱券等要素,但在形式上与文艺复兴相比,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所用柱式既可以是平面形、圆形,也可以是二分之一壁柱、四分之三壁柱,甚至完全脱离墙壁成为独立柱;山花既可以是三角形或圆弧形,也可以是完整的或被打断的;柱式山花与拱券的套叠现象更为复杂。

古典主义的门,依然是运用古典柱式来控制入口的立面构图,如卢浮宫东立面的改造工程,对柱式山花的使用,不像巴洛克建筑那样复杂多变,也没有出现断裂现象,显得纯正而完整。这种追求理性和秩序的特点,同样反映在凡尔赛宫的入口设计中。凡尔赛宫中央部分的底层入口,由四对科林斯柱式与两层阳台组合起来,形成门廊,门廊后面分别建有三道独立的门洞,装有双扇门。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门扇与以往不同,使用了一种在框格形门扇上镶嵌玻璃的做法,透过这些玻璃门,人们可以看到建筑的室外或室内景物,室内与室外空间的联系性得到了增强。

(二)窗

古罗马以前的建筑,常在屋顶上开洞口,在墙壁上不开洞口或开很小的洞口。如迈锡尼文明宫殿建筑中的正厅,火塘上方屋顶处开有一个洞口。此外,庞贝城的住宅,有些房间不开窗子,而用壁画造成宽阔的空间幻觉。例如,把墙面涂成深色,画极纤细的花环、葡萄藤,在墙角上画一个小小的天使,展翅飞翔。又例如,在墙上画透视深远的建筑物,或者辽阔明亮的自然景色。可见,到古罗马时期,人们对窗户的重视程度远不及门,也没有形成窗户的形制和做法。

其实,古埃及人早已通晓玻璃的制作方法,但当时只有玻璃饰品和容器,没有玻璃窗。希腊人也使用玻璃,但没有把玻璃用在窗户上。罗马人开始制造玻璃窗,但很少使用,偶尔用在一些宫殿、府邸、公共建筑中,大多数建筑的窗户,仍用云母片石膏石片。玻璃窗真正得到发展和使用的是在中世纪,准确地说,经过早期基督教、罗马风的发展,到哥特时期才广泛使用。这时期窗户的类型和形制都有很大的提高。一种是眼窗,它是用云母片或大理石板以镂空雕刻的方式制成,较早出现在早期基督教建筑中,到哥特时期仍有使用,如沙特尔主教堂还保留着这种做法。第二种是尖券窗,它是在罗马风圆拱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早期哥特式是简单的尖券窗,盛期哥特式是带有花饰的尖券窗,自这种窗户问世以后,便很快取代了眼窗做法,将彩色玻璃嵌入铅条制成的窗棂中,形成精美的样式,到了晚期哥特式又发展为火焰式,这种由花饰窗棂和彩色玻璃组成的尖券式窗户,在哥特时期使用量极大。第三种是玫瑰窗,它是在罗马风“圆窗”及“轮辐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一种精美的窗形,因模仿轮辐或花瓣的艺术效果而得名,自早期哥特式开始使用后,便在教堂中传布开来,到晚期哥特式又发展为火焰式,其直径越造越大,窗棂也越造越复杂。晚期哥特式建成的巴黎的宫廷礼拜堂,由于墙面几乎被玻璃窗占满,成了一个玲珑剔透的玻璃盒子(如图3-3-4所示)。中世纪世俗建筑的窗户,一般呈矩形,很窄小,窗扇装有铅条镶嵌的玻璃片,窗内装有木百叶。(www.xing528.com)

图3-3-4 巴黎宫廷礼拜堂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府邸,窗户明显增多,尤其是上面两层。早期府邸的窗户,大多使用圆拱双棂窗,周边用粗毛石勾勒出窗形,窗框用小而细的柱子分成两半,上部用券和小圆窗洞组成,这种窗户源于中世纪。盛期府邸的窗户,开始使用柱式山花式,即把柱式置于窗洞两侧,柱式支承额枋,其上用三角形或圆弧形山花做窗楣。这种窗式产生后,便取代了圆拱双棂窗。晚期府邸中,由圣索维诺设计的威尼斯科尔纳府邸,上面两层七个开间用柱式做垂直划分,七个开间均开窗,中央三个开间的窗户比两边的更大、更集中,保留了威尼斯传统府邸的窗群特点。帕拉第奥在维察琴的巴西利卡改造中,使用了一种新的窗式,每开间均由中央带圆券的较大开间和两边一对较小的矩形开间组成,这种券柱式窗户,被称为“帕拉第奥母题”,以后常被引用。受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西欧诸国的设计风格开始由哥特式向文艺复兴式转变,即使窗户也发生了很大变化。30年后,窗户的类型和形制又有新的发展。一种是由原来带有槛墙的窗户演变为法国窗,它是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师勒伏的另一个创造发明,这种窗户与门齐高,与地齐平,较早使用在巴黎的朗贝尔府邸,以后又用在凡尔赛宫,如镜廊面向花园的17扇窗户,均为落地窗。另一种是用木框镶嵌玻璃,并利用滑轮上下推动的推拉窗,多见于英国乔治王朝时期的建筑。

(二)隔绝的室内外空间

上述可知,西方经历了几次阶段性的设计发展与变化:古希腊、古罗马建筑很少开窗,主要以门作为室内外空间关系的纽带;中世纪的罗马风建筑开始使用透视门,虽然门洞加大了,但实际入口却很小;哥特式建筑普遍使用彩色玻璃窗,数量多且面积大;意大利文艺复兴用柱式山花统一了门窗形式,形成多种多样的做法,窗的使用明显增多,受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法国、荷兰、英国等建筑的窗,也明显增多增大;古典主义建筑开始在门上使用玻璃,玻璃门及落地窗使室内外空间互为流通。每一阶段门窗的大小、数量、开关、位置的变化,除与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有关外,还与结构技术相关。欧洲除部分地区外,大多数都以砖石结构为主,这种结构的特点是,墙壁既是承重结构,又是围护结构。所以,在墙壁上开设门窗等洞口,必然要受到结构上的限制,而不能任意开设。为此,西方人采用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希腊人已使用的过梁方法;另一种是罗马人发明的拱券友法。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开洞也是少数纵向的小窗,以不影响墙的结构为原则。简而言之,门窗等洞口是从厚重的墙上挖出来的。哥特式教堂由于结构上的创新,窗户能够占满柱间的整个面积,但需要强调的是,这些窗户虽然可以采光,但并不承担通风的功能。因为教堂的窗户是固定的、不能开启的,不是为沟通室内外空间而设的。人从室外看,窗户类似于墙壁;从室内看,窗户传递的是圣经故事。因此,哥特式教堂的窗户,更重要的是它的宗教功能,更具有墙壁的作用。文艺复兴以后的建筑,常在底层中央部分设门,门的两侧及上面几层开连续排列的窗户,门窗之间再用柱式进行垂直划分。这种在建筑立面上使用柱式的方法,源于文艺复兴初期,更准确地说,源于阿尔伯蒂设计的鲁切拉府邸(如图3-3-5所示)。从此以后,古典建筑的柱式、山花、拱券等便成了建筑立面构图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巴洛克建筑是如此,古典主义建筑也是如此。虽然它们的手法、风格不同,但都是运用柱式、山花、拱券等的设置、划分、度量,使位于它们之间的门窗更具有秩序和规律。但与此同时,柱式山花也侵占了更多的墙面面积,并把门窗分隔成一个个分离的门洞和窗洞。从这一点上讲,文艺复兴以后的建筑,墙壁上开设的门窗虽然增多增大了,但相对于整个建筑墙面而言,门窗所占有的面积并不是很大,更何况西方建筑采用集中式布局,室内空间巨大而复杂,仅凭四周墙壁上不是很大的门窗,以期达到室内外空间的流通,显然极为困难化。

图3-3-5 鲁切拉府邸外观

由于墙壁所产生的防御性,才产生了家的存在,所以西方人十分重视墙壁,如维特鲁威把坚固作为建筑的三原则之一,并对希腊人用琢石建造建筑所表现出来的坚固性质大加赞赏,罗马人以厚重的墙壁支撑起巨大的穹顶,罗马风以沉重的墙壁支撑起圆形拱顶或交叉拱顶,文艺复兴以毛石装饰的墙壁建造气势威严的府邸,巴洛克在文艺复兴的基础上,创造出波浪形墙体,以墙壁及其构件表达流动感、体积感和光影感,即使到了后期,西方住宅的墙壁仍然很厚。由此可见,从墙壁的意义、作用、结构、材料、形式等方面看,西方是以封闭的室内空间为特征,将室内与室外空间的界限进行区分,从而使室内外空间开始趋向于隔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