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韵西形:中国与西方居住空间设计比较成果

中韵西形:中国与西方居住空间设计比较成果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格子门自唐末五代产生后,一直沿用到清代,清代称“隔扇”。图3-3-1清式隔扇与槛窗图3-3-2清式隔扇与支摘窗(二)流通的室内外空间中国建筑十分重视门窗的设计,产生了多种类型和形制,不但如此,还生成了整片连续、组合而成的幕式墙。门窗的面积大小和形式做法都能够进行自由地设计,这完全得益于中国建筑特有的木构架结构。

中韵西形:中国与西方居住空间设计比较成果

(一)门

门的结构一般由门框、门扇组成,门扇上装有插关、门钉、辅首等附属设施。版门,有棋盘门和镜面板门之分,前者是用边挺做成框架,然后装板,看似棋盘;后者是把门的表面做成光平无缝,看似如镜面。版门通过扶风出土的周代青铜器兽足方鬲可以见到其形象,方鬲正面已显现出双扇版门,这种正面装框架加填心板的门,可能是当时通行的一种样式。由汉代出土的大量资料可知,当时使用的门,既有双扇版门,也有单扇版门,门扇上装有辅首。南北朝一般在门扇上涂朱,并装门钉、辅首,门柱两侧及门楣上方雕刻纹饰。在大同南郊北魏宫殿遗址中,也出土了门钉、辅昏、角叶等构件。隋唐时期,从实物、遗址、雕刻壁画中可以看到更多版门形式。如佛光寺大殿使用了五间双扇大版门,做法较简单,但从宁安唐渤海国上京遗址中出土的版门,四角包有角叶,并装有门钉。到宋代,此期已有版门、乌头门、软门和格子门四种。版门仍延续传统的做法,以双扇版门为主,扇四角包铁叶,门扇上装门钉、辅首。软门可能是版门向格子门演变的一种过渡样式,比版门灵巧,但和版门一样存在着不能采光的缺陷。唐末五代的石棺上也有表现在版门上部开直棂窗的,到宋辽金时,遂发展出格子门,并广为流行,堪称中国装修史上的一件大事。较早的实物是辽代河北涞源县阁院寺文殊殿的格子门,在前檐三开间都装有四扇格子门。这时候的格子门一般以四扇为一组,也有装六扇的。这种格子门与版门的最大区别,是把门扇划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为透空的格子,下部为实心的裙板,格子既有利于室内采光通风,又丰富了建筑立面的装饰性。此外,据《营造法式》记载,还有“殿内截间格子”“堂阁内截间格子”“截间带门格子”,说明格子门不仅用于建筑外檐,也用于内檐作为室内隔断。格子门自唐末五代产生后,一直沿用到清代,清代称“隔扇”。此期隔扇的使用已经相当普遍,也相当灵活。隔扇的高低与宽窄变化,主要通过抹头和涤环板的数量来调节,四抹头、六抹头的长隔扇一般用作隔扇门,三抹头和不带裙板的短隔扇用作槛窗,随着建筑开间大小的不同,可灵活装配四扇、六扇隔扇。

(二)窗

窗可分为多种类型,结构一般由窗框、棂条组成。窗在周代青铜器兽足方鬲中也得到表现,方鬲除正面有双扇版门的样式外,其他三面均开有窗,其样式为十字框形,但并未表现窗扇。汉代时,窗的史料更多,在画像石画像砖、明器陶屋中均可见到,窗框的形状以长方形为主,也有正方形、圆形,窗棂的样式有直棂,也有斜格、套环等。魏晋南北朝,窗的样式以直棂窗居多,如宁夏固原北魏出土的房屋模型,窗框内用四道棂条,南朝墓室壁画上也有直棂窗的形象。窗的用色,一般与门相同,涂饰朱色,但也有涂饰青绿色的。唐代时,直棂窗仍然是通用窗,不过,与过去相比,窗的面积明显增大,这可能与使用了木构架结构有关,如南禅寺大殿、佛光寺大殿,特别是佛光寺大殿的直棂窗,几乎占满两柱间上半部的整个面积。此期除直梗窗外,还有破子棂窗,如从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墓塔上可以见到其图像。直棂窗在唐代以前使用较多,因固定做法而不能开启,使窗的功能和形式都受到一定限制。宋代虽以直棂窗为主,但出现了一些新的做法,即在窗框上装有可以开关的窗扇,这可谓一大创举,从此改变了窗的历史。宋代有版棂窗、破子棂窗、瞵电窗、阑槛钩窗四种。版棂窗、破子棂窗都是在直棂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根据棂条断面,用矩形的为版棂窗,用等腰三角形的为破子棂窗。这种窗如为单层,即内侧糊纸;如为内外两层,则把内外棂条相并即为开窗;内外棂条错开即为关窗。瞵电窗是把棂条做成曲线形状,形式新颖,但没有实物留存下来。阑槛钩窗是把窗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下部装有可供人坐的横版,板外装靠背栏杆,上部装可开关的窗扇,棂格为方形,如宋画《雪霁江行图》中的窗即是如此。此期在使用格子门的上部,还装有一种横披窗,也就是横贯在格子门上部的窗,如辽代河北涞源县阁院寺文殊殿的窗。由此可见,宋代时,窗的类型和形制有了很大发展,还不遗余力地增大窗的面积。明清时期,在传统窗式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槛窗和支摘窗。槛窗是位于槛墙上部的窗,其构造犹如隔扇门,只是把隔扇门的裙板去掉而已。支摘窗也位于槛墙上部,在墙上装柱分为两半,每半又分上下两段,两段再分内外两层装窗,外层上段可支起,下段可摘下,内层上段用纱窗,下段多装玻璃。槛窗逐渐取代了直棂窗,支摘窗的使用更趋成熟和完善。需要强调的是,清代单体建筑的正立面,常以整面门窗构成,从现存实物看,隔扇门与槛窗常互为组合,形成端庄、华丽的立面形象,主要用于宫殿、坛庙、陵墓、宗教等重要建筑的殿堂;夹门窗与支摘窗常互为组合,形成质朴、轻快的立面形象,主要用于一般住宅建筑的房屋(如图3-3-1、图3-3-2所示)。此期门窗裱糊很普遍,从宫殿到住宅都用纸来裱糊门窗,不同的是,宫殿用纸质量上乘,数量巨大,做法讲究。

图3-3-1 清式隔扇与槛窗

图3-3-2 清式隔扇与支摘窗(www.xing528.com)

(二)流通的室内外空间

中国建筑十分重视门窗的设计,产生了多种类型和形制,不但如此,还生成了整片连续、组合而成的幕式墙。重要建筑常在正立面的明间、次间装隔扇门,梢间、尽间装槛窗;一般建筑则在正立面的明间装夹门窗,次间装支摘窗。

门窗的面积大小和形式做法都能够进行自由地设计,这完全得益于中国建筑特有的木构架结构。因为在全木结构或土木混合结构中,墙壁都是以柱枋构成的框架为基础,来填充墙体并留置出门窗洞口,这就决定了门窗可以不受结构上的限制而任意开设。当然,这并不是说墙壁、门窗等建筑要素在围合室内空间时就无规律可循、章法可依。古代中国人在长期的建筑实践中,根据各地区的自然、文化、技术、生活方式的不同,逐渐形成了几种常见的围合方式。一种是“三闭一开”,当单体建筑位于院落的四周时,大多采用此形式,即建筑两侧面、背面用封闭的实墙,朝向院落的正面则用开敞的门窗。第二种是“二闭二开”。当单体建筑居于院落中央偏后地方时,为了联系和沟通前后建筑和院落,常采用此形式,即两侧面用封闭的实墙,正面、背面用开敞的门窗,如北京四合院、江浙天井院的厅房。一些重要建筑在三面封闭,一面开敞形式的基础上,也常采用此形式,将背面的明间或明次间,不用实墙而改用门窗。在园林建筑中,除采用以上两种形式外,还用另一种形式,即正面、侧面、背面四个方面都用开敞的门窗,不用封闭的实墙。园林建筑中的“四面厅”即是如此,如拙政园的远香堂(如图3-3-3所示)。

图3-3-3 苏州拙政园远香堂

室内居住空间因墙壁、门窗在围合过程中的大小、数量、位置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质。在墙壁、门窗的使用上,从第一种到第三种围合形式,墙壁的大小、数量都在不断递减,位置也始终处于次要的侧面和背面;而门窗的大小、数量都在不断增加,位置也始终处于主要的正面。在封闭、开敞的程度上,从第一种到第三种围合形式,封闭程度逐渐减弱,而开敞程度逐渐增强,反之亦然。即使是较为常见的“三面实墙、一面门窗”形式,也有一面是完全开敞的,门窗可以全部开启或关闭、拆卸或装配。由此可见,中国建筑是沿着否定墙壁或肯定门窗的方向发展的,是以开敞的室内空间为特点。中国建筑正是运用墙壁与门窗、封闭与开敞、围合与通透相结合的设计手法,使建筑空间与院落空间相互流通与融合,从而让室内居住空间与室外自然空间紧密结合在一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