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居住空间设计的演变:从孕育到形成

中国居住空间设计的演变:从孕育到形成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新石器时代,经夏商周,到秦汉,中国居住空间设计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经过了长久的孕育期后,于秦汉正式进入了它的形成期。秦朝仅存在15年,一些庞大的建筑计划尚未完成便寿终正寝。汉朝是继秦以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强大而稳定的王朝,西汉初年采取恢复和发展的政策,到汉武帝时,社会稳定,经济、科技和文化都取得很高的成就。

中国居住空间设计的演变:从孕育到形成

石器时代,经夏商周,到秦汉,中国居住空间设计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经过了长久的孕育期后,于秦汉正式进入了它的形成期。中国居住空间设计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这一时期,先民们为了谋求基本的生存空间而促进了房屋的营造。最初的建筑主要是巢居和穴居。巢居和穴居遗址的发现与研究(如图2-1-1、图2-1-2所示),不但证实了古代“构木为巢”和“六而处”的记载,也反映了先民们根据地域的气候、地形、材料等客观条件的不同而采取的不同建筑方式。巢居和穴居的进一步发展,即是干阑式建筑和木骨泥墙的地面建筑。随着先民们的定居,开始有了聚落。在聚落中除了用于物质生活的住房外,还出现了一些与精神生活密切相关的房屋,这些房屋的最早代表即是“大房子”。它们往往位于聚落的中心位置,功能上可能兼有集会、祭祀等用途。除此之外,此期还出现了神庙和祭坛,神庙是用来奉祀祖先的房屋,而祭坛是用来奉祀自然神灵的建筑。

图2-1-1 巢居发展序列

图2-1-2 穴居发展序列

从最初的居住建筑发展出后期的公共建筑,建筑的性质和用途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与此同时,建筑的居住空间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由地穴、半地穴发展为地面建筑,由单间房屋发展为多间房屋,由单一空间发展为复合空间。例如,西安半坡F24遗址,已是明确的地面建筑,由12根木柱组成的较为规整的柱网,已显现出木构架建筑的雏形,屋内尚未发现沟槽和柱洞墙基,可知屋内无隔墙,是单一空间。西安半坡F1大房子,房内由四根柱子以及隔墙将其划分为若干大小不同的空间,中央设有火塘的前部大空间与后部三个小空间所组成的室内空间,可看成是“前堂后室”形制的最早实例。辽西牛河梁女神庙遗址,是由一个多室的主体建筑和一个单室的辅助建筑所构成,主体建筑的室内已呈现多重空间组合的形态,庙内有相当于真人大小的女神像,并有墙面彩绘和线脚装饰。从遗址发掘看,夏商周三代既有城市,也有宫殿、宗庙、陵墓、住宅建筑等。夏商周三代的中心地区都在黄河中下游,该地区属于湿陷性黄土地带。先民们在继承初期穴居营造经验的基础上,根据黄土地的特性,发明了夯土技术,并将夯土技术与木构技术结合起来,运用于建筑工程中,形成了茅茨土阶的构筑方式。夏代建筑展现了这种构筑方式,而周代建筑则突破了这种状态,开始由茅茨向瓦屋演进。此期建筑的形制,已从单幢房屋扩展到组群建筑,具有代表性的是在夏代出现了合院建筑,到春秋战国又出现了台榭建筑。此外,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考工记》,是我国古籍中有关建筑方面较早的文献,其中记载了当时城市规划、宫室布置、建筑设计诸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夏商周三代居住空间设计的发展,在空间布局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手法。首先是利用左右对称的中轴线形成院落式布局,如夏代河南偃师二里头一、二号宫殿,周代陕西岐山凤雏村建筑遗址;其次是利用夯土高台逐层建屋形成集中式布局,如秦咸阳一号宫殿遗址。在空间形制上,进一步完善了初期已经出现的“前堂后室”“前朝后寝”。例如,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的主殿,有学者根据《考工记》的记载,将其平面复原为前一堂,后五室,室的两侧为两夹,堂的两侧为四旁,它们共处于一座建筑物之内。商代黄陂盘龙城宫殿遗址,已发现三座平行的殿基,其中一号基址有四间横列居室,可能是寝宫。西周陕西岐山凤雏村建筑遗址,也是“前堂后室”形制,整个建筑组群分为三列,第一列房屋为门和塾,第二列房屋为堂,最后一列为室,三列房屋之间为庭院,两侧有旁和夹,房屋与房屋之间用回廊连接。在室内装饰上,可以通过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了解一些概貌,如春秋陕西凤翔先秦宫殿遗址出土了一种用于连接壁柱与壁带的青铜构件——“金img”。(www.xing528.com)

秦朝仅存在15年,一些庞大的建筑计划尚未完成便寿终正寝。但从遗留下来的阿房宫前殿、秦始皇陵遗址看,建筑规模十分宏大。如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据考古发掘,共发现四座俑坑,一号坑平面呈长方形,面积12600m2,由6000兵马组成主力军阵;二号坑平面呈曲尺形,面积约6000m2,以战车和骑兵为主组成军阵;三号坑平面呈凹字形,面积约500m2,仅有70个兵马,似是指挥部;四号坑是尚未建成就废弃了的空坑由俑坑的面积大小、兵马俑数、战车实物以及实战兵器,可以想见秦朝建筑室内空间的巨大尺度和恢宏气势。

汉朝是继秦以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强大而稳定的王朝,西汉初年采取恢复和发展的政策,到汉武帝时,社会稳定,经济科技文化都取得很高的成就。与此相应,西汉建筑也有很大的发展,形成中国建筑发展史上第一个高峰。这时期,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已经形成,建筑技术也有很大的进步,建筑结构的三种主要形式——土木混合结构、木结构、砖石拱券结构都已出现。砖石拱券结构没有普遍用于地面建筑,这是因为土木结构发展在前,而初期又不能造大跨砖石拱券,遂用来建墓室。久而久之,在人的概念中又把拱券与冢墓联系起来,更难用于宫室。

秦汉室内居住空间设计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空间规模宏大,一些建筑特别是宫殿、陵墓建筑的平面都很巨大,如阿房宫前殿、未央宫、长乐宫等;由东汉明器陶屋等形象资料可知,当时的重楼、望楼一般为三、四层,有的甚至高达五层,说明一些建筑的室内空间有向垂直方向发展的趋势。第二,空间布局水平有所提高,在汉代住宅中使用了一种简明而实用的基本型,这种空间形式在东汉明器、画像砖上充分体现。如成都出土的东汉庭院画像砖上,就有三开间形象。一些建筑的空间形式趋向复杂,如沂南东汉画像石墓,沿线对称布置主、次空间,主空间有前、中、后三室,次空间有东、西二室,空间布局复杂而有序;再如云梦出土的东汉明器陶楼,将室内分为前后两列,前列为居室空间,有上、下层共七室,后列为辅助空间,有三室,空间布局复杂而灵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