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创新发展高水平人文社会科学,必须提高定位站位,从学科导向转向需求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突出战略性、创新性、融合性、发展性;必须紧扣时代脉搏、根植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实践,坚持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背景;必须聚焦学校“双一流”建设总体目标,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术研究为基础,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优化学科布局,培育创新团队,构筑研究平台,打造高端智库,加快形成新的优势特色。
一要坚持遵循学科规律。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具有自身的规律性特征:启动涉入的低门槛性、研究积累的长期性、评价标准的主观性、发展效果的客观性、社会需要和学科自身发展的非同步性等。清末著名思想家严复说过,“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统新故而视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是一个传承、创新、壮大的过程,必须紧跟学术前沿和时代命题,其中既有社会需求的主导和布局,更需要研究者自己去探寻、发现和捕捉。创新发展高水平人文社会科学,必须遵循学科规律,立足学校自身实际,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不断传承革故鼎新。
二要主动回应社会关切。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解释世界归根结底也是为了改变世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探求人类自身的完善,指导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实践。歌德说过:“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经实践来修正,交实践来检验。因此,创新发展高水平人文社会科学必须因应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必须关注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回答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在实践中发展学术,进而引领其发展。
三要高度重视队伍建设。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尤其如此。人文社会科学教师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宽广的视野、科学求是的态度、敏锐的洞察能力和深邃的研判能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更多的时候不是依靠技巧方法,而是偏重智慧的开启,人的作用尤其重要。创新发展高水平人文社会科学,重中之重的任务是打造一支忠诚、担当、卓越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要不拘一格选人才,强化政策引人才,创造条件用人才,营造环境留人才,让人才在重大扎下根、立住脚、留住心,充分发挥作用。(www.xing528.com)
四要致力培养高远境界。《周易》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对学术的志趣是人文社会科学学者艰苦探索和长期坚守的内在动力本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文社会科学教师应当树立探求真理的学术自觉和远大志向,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既不急于求成,也不好高骛远;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
五要积极营造宽松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拓展与创新,特别需要彰显思想开放、学术自由和个体价值。要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遵循学术无禁区、课堂讲授有规矩的要求,健全学术准则和规范,倡导良好的学术风气,建立公平公正的考核、评价、晋升、激励机制,营造宽松包容的学术环境与氛围。
六要切实推动研教融合。创新发展高水平人文社会科学,既要重视科研、提高学术水平,更要重视教学、提高育人质量,从根本上解决教学、科研“两张皮”的问题,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全要素育人机制形成。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科研项目,接受科研方法训练和科研精神熏陶,引导学生探究真理、追求真知。要推动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内容、课外实践环节,使之与研究型、探究式教学有机结合,形成研教融合、寓教于研的长效机制。要鼓励支持人文社会科学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特别要提高基础文科教师科研能力,助推教学水平和育人质量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