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原则

高校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原则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在优化职业价值观教育过程中,为保障教育者遵循教育规律、规范教育行为、合理使用教育方法,须有一定的基本原则为改革指明路径和方向。优化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需要遵循理论教育与实践渗透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若仅以单方面的填鸭灌输和机械训练等教育形式很难取得预期效果。理论教育的主要表现方式之一是开设相关课程。而将这一观念外化为自身行为的过程,需要实践渗透教育。

高校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原则

高校在优化职业价值观教育过程中,为保障教育者遵循教育规律、规范教育行为、合理使用教育方法,须有一定的基本原则为改革指明路径和方向。

1.坚持普遍性和针对性相结合

目前,大学生接受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时间和机会大部分只能集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向性、系统性、目的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也是其他教育途径无法比拟的。

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和表现形式都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和个体性。对个别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问题,仅靠普遍性教育是不能解决的,还要进行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增强职业价值观教育的辐射力度和针对效果。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要“以人为本”,就是要使得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符合学生个体的特点和需求,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把握不同层次、不同个体的大学生的实际特点,注重教育内容的差异性和教育方式的灵活性。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学生的潜能,因材施教实施最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侧重学生个体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就是将针对性教育贯穿到职业价值观教育的过程,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身的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

2.坚持需求驱动和主动引导相结合

坚持以满足国家和社会需求为主导,构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体系。价值观的多样性具有社会合理性。不可否认,大学生价值选择、价值取向的多样性使教育的难度增大。在职业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使教育者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也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能够独立解决自己面对的职业价值观问题。在尊重学生自身择业认知差异的基础上,还要从大学生的现实利益切入,以价值引导和利益诱导为双边建立二者统一的教育机制,并逐步使多样化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效果统一至主导性的教育目的,使得大学生的择业行为是知行统一的自觉行为。(www.xing528.com)

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必须使需求驱动教育与主导性教育相结合,全面优化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外部环境,使他们通过外部丰富的教育活动全面了解社会、认识职业,并根据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不断引导其对自己的职业价值观进行调整和完善,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等内部因素,从而使教育效果最优化。

3.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渗透相结合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既有思想教育,也有职业指导。思想教育主要是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而职业指导则是解决他们现实面临的实际问题,二者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学校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内容的两面性,表明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具有多样性。优化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需要遵循理论教育与实践渗透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若仅以单方面的填鸭灌输和机械训练等教育形式很难取得预期效果。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观念形成不是完全自发产生的,而是必须有一个知识灌注的过程。理论教育的主要表现方式之一是开设相关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大学生能够接受职业价值观的相关理论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意识和观念。而将这一观念外化为自身行为的过程,需要实践渗透教育。一定的社会实践人生经验是这些转化的推动力,其中社会实践是产生人生经验的有效途径,可以提升大学生将价值观念的意识转化为行为的能力。

因此,理论教育与实践渗透教育相融合,使得教育中既有正面的引导和说教,又把教育内容、目的等渗透至与大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活动或环境之中,使无形的教育通过有形的活动实现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增强职业价值观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