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园危机事件:启发学生参与,达成共识

校园危机事件:启发学生参与,达成共识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对危机事件中学生沉浸式体验的需求分析,“靶向介入”的现实路径在于启发学生共同思考、共同参与,共同探讨校园危机事件的诱发因素、处理流程、应对机制、价值取向等,让学生能够和教师一起面对、反思、总结,继而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实现与学生群体的态度约定,继而达成共识。

校园危机事件:启发学生参与,达成共识

事件与价值澄清后,引导学生群体与高校辅导员进行态度约定,达成共识,让师生群体围绕校园危机事件本身,形成对某种观点、评价或者行为倾向的约定,这种约定可以是口头形式,也可以是书面形式,它可以引发学生群体在感受、情感以及意向上的认同。例如,为了尊重轻生危机事件中的学生本人,相关学生群体和高校辅导员与学校管理者经过协商,一致同意对该名学生实行“两不要一尊重”,即不要网上发布、不要散布谣言以及尊重逝者。实际上,这类一致同意就是约定,就是对观点和态度的认同并需遵守约定。

共识是以约定为前提师生群体达成的一致,通俗来讲是大家对某一事件共同的认识。以此为基础,师生群体之间建立一种共同体,拥有共同的信念。“靶向介入”就是要以危机为契机,利用构建师生共同体的机会,对学生群体实现正向引领,让学生接受危机事件的客观状态、应对理念以及制度规范,并由共识向承诺进行转变,进而实现价值认同。值得说明的是,这里的共同体原意是指通过某种关系而形成的群体,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它是教师与学生通过作为“教”与“学”的两种规定性存在形成的共同体,二者之间因为另一方的存在而具有价值。有学生的“学”才能突出教师的“教”。研究认为,师生之间既是知识共同体,也是促使彼此进步的成长共同体,能够相互促进。因此,在约定与共识这一阶段,高校辅导员在利用“靶”实现介入的同时,应该对学生平等看待,注重学生的情感需求,注重学生“学”的效果。(www.xing528.com)

从方法论层面来讲,约定和共识还要求高校辅导员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放弃传统的说教式的价值认同。针对当前“95后”“00后”大学生的特征,单纯地将理论知识、道德观念等直接告知学生,无论学生是否愿意接受,都带有强迫的意味。这种教育方式往往容易忽略学生的主体性,让教育和价值认同的效果大打折扣。为此,在校园危机事件应对过程中,“靶向介入”要求高校辅导员能够重视学生的共同属性,突破直观的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而是把学生看作有思想、敢于探索和挑战权威的个体,尊重学生的主体情感,维护学生的主体权益。基于对危机事件中学生沉浸式体验的需求分析,“靶向介入”的现实路径在于启发学生共同思考、共同参与,共同探讨校园危机事件的诱发因素、处理流程、应对机制、价值取向等,让学生能够和教师一起面对、反思、总结,继而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实现与学生群体的态度约定,继而达成共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