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简单地把思想政治教育从线下搬到线上,也不能局限于通过网络方式进行思想引导,而应该在以价值引领为核心的基础上,注重行为引导、舆论引导、文化营建、问题解决的完整过程,继而通过完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链条,达到让学生认同高校辅导员的引导工作,认同学校的教育管理,认同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其主要内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规范网络行为
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是通过活动开展、氛围营造、制度实施等,教育大学生强化网络责任主体意识,同时引导大学生科学理性、安全规范、合理合法地使用网络资源、开展网络活动,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因此,借助互联网手段引导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构筑积极进取、向上向善的精神空间,既是高校辅导员开展日常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标。
在新媒体时代,学会正确认识、使用并善用互联网不仅成为学生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生活习惯,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技能。
在进行网络行为引导规范的过程中,除了利用新媒体外,更重要的还是对于信息内容的收集、预测和全面把握。其中,大数据就是非常重要的工具之一,它能够记录并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过程。通过构建大数据平台,形成一体化、全程化的运作模式,收集公共网络平台及主题性网络问卷调查中呈现的公开数据。这种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教育工作者了解大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个人需求,以为其提供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帮助和引导,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在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对大数据的汇集和归纳,能够弥补抽样调查带来的样本局限性,扩大学生覆盖面和影响力,并找出数据间的内在关联性。同时,数据的实证量化分析和立体化呈现,既具有时代感,又具有科学性,能够帮助我们清晰明了地找准问题、探究对策,较为全面地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和行为倾向,适时地进行网络行为的引导规范。
2.开展舆论引导
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具有覆盖人群多、影响范围广、传播效果强等特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当前教育网络舆情有诸多特征,包含传播载体丰富多样、参与主体复杂交织、内容多元但指向离散、舆情管理手段相对滞后、爆发时点难以预见、表达方式多不理性和发展过程暗含推手痕迹等。
高校网络舆情往往是现实校园事件的反映。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平台的交互性、即时性、低门槛等特征使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传播者成为现实。不同形式的信息可以跨越时空界限传播,这为大学生反映社情民意和思想动态提供了重要渠道,也为网络舆情的发酵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如果不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往往就会引起学生负面情绪的发酵,甚至可能引发网络舆情事件。只有把握好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和发展态势,掌握好网络舆情的时间规律、受众规律、传播规律、事件规律、谣言规律,分别做好预案设置、隐形引导、主动策划、攻其一点等策略才能够更好地在每一个环节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应对。
高校的日常工作,可能会因为一些问题成为网络舆情的矛头,学校应该重视网络思想引领平台建设,形成合理明确的网络舆情工作机制,按照“信息采集与过滤——舆情分析与研判——舆情预警——舆情引导与处置——评价与总结”的工作思路,掌握舆论话语权,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具体作为高校辅导员来说,在舆情事件发生后,必须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对学生在网上形成的焦点问题的现实根源进行排查和疏解,同时注重发挥党员、班干部等学生骨干对网络舆论的积极引导作用;如果舆论导向难以控制,有发生舆情危机的苗头,应及时报告学校有关部门,协助学校做好网络舆情危机处置。此外,高校辅导员还应该学会观察和发现,发挥前瞻性和能动性,逐步培养自身洞察力和判断力,在舆情潜伏期准备好相应的应对策略。在舆情爆发期,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很多网络言论往往缺乏理性,带有情绪化和随意化色彩,其病毒式传播就会产生错误的舆论风向。高校辅导员要学会因势利导,善用QQ、微信、微博等平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在倾听学生心声的同时,在适当的时机用恰当的语言引导学生理性思考,积极传播正能量,帮助学生树立辩证思维,学会辨别是非对错。当舆论处于平复期时,高校辅导员也应该明确自身职责,及时关注学生言论和行为动向,从而形成长久有效的应对机制,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www.xing528.com)
3.培育网络文化
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或国家来说,文化是它的精神存在,凝聚民族精神的文化能够发挥巨大的精神整合和教化功能,而且能够作为一种准则帮助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但在网络社会和自媒体时代,各种非主流渠道传播的文化很多是糟粕的、恶俗的甚至是反动的。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网络社会意识形态的引领工作,深化意识形态整合功能,加强互联网的理论阵地建设,紧密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充分挖掘身边优秀的人和事,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树立鲜活典型,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彰显本民族的价值理念,进而激励青年学子参与到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动中来。
新形势下,实践育人的创新发展面临一系列现实问题,各高校要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氛围,充分整合利用文化资源,积极探索育人新模式。当前,部分艺术类高校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探索“思政+艺术”教育方式,强化政治引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思政课程中引入艺术元素,在专业课程中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在艺术实践中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也有高校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立足协同育人,实现媒体融合,打通思政课堂,积极构建“知行合一”的实践育人模式。如利用第一、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即网络手段)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制作有关传统节日、民俗和非遗的短视频和小游戏等。在网络信息化时代,互联网与大学文化结合形成的大学网络文化,其建设和发展对于加强高校网络文化供给与服务、构筑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不断提升师生网络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要适应新时代的网络环境,开展具有时代精神、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活动,推动高校的学风和校风建设,引导大学生网络行为,为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精神动力。
4.助力问题解决
思想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支柱。传统道德主要是依靠人们的自我约束和社会约制,但在网络空间,面对面的人际交往退到终端背后,在屏幕和键盘上交织的只是文字、符号和图片,创造出了一个新的网络环境。在新环境下,网络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交往方式及心理建设等赋予新内涵,在千变万化中勾勒出了全新的拟态环境。信息技术营造的拟态环境突破时空局限,使信息传播体系和传播模式、道德评价标准及人际互动方式都发生重大变化,也助推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
在新时代,网络信息系统已不仅是校园管理服务工作的有益助手,而是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利用网络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育人工作的方方面面,将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在服务引导中进行过程培养。如果网络信息系统设计和设置得当,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思想动态都会在校园网络信息系统(学生一体化系统)里留下痕迹,甚至可以勾画出学生的生活轨迹、推测出学生的心理状态,以此可以及时发现、关注和跟踪异常学生及其异常状态。另一方面,通过网络信息化手段,可以拓展教育载体、创新方法模式、营造良好环境,对大学生进行学业就业指导、生活辅导、心理咨询、困难帮扶等,切实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和实际困难。
但不可避免的是,互联网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道德相对主义、道德判断的弱化、人际情感的淡漠、道德交往的危机、道德心理的异化等负面影响。这就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主动地参与网络交往和沟通,创设一个有利于交往的网络思想道德环境,既重视行为道德规范的约束,也要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意识,培养网络道德感和责任感。尤其是要告诫青年学生,网络也不是法外之地,每一个网络行为主体的言行都要符合法律要求和社会规范,要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和自律能力,防止网络不道德行为甚至违法行为的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