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引领心理健康教育价值探索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引领心理健康教育价值探索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难发现,要凸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旨归,不能仅就心理开展“育心”,更需要“育德于心”。“育德于心”可以凸显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旨归主要有以下三点依据。心理健康与否会影响个体对外在事物的看法,从而影响价值判断。因此,育德于心有助于大学生形成顺应社会发展的主流价值观,不容易与他人和社会产生冲突,个人心理适应良好,促进个人心理和谐。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引领心理健康教育价值探索

上文详细分析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旨归。不难发现,要凸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旨归,不能仅就心理开展“育心”,更需要“育德于心”。“育德于心”可以凸显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旨归主要有以下三点依据。

第一,基于心理与思想之间的相互作用。虽然心理和思想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都是人脑的机能,但二者也是有区别的,二者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心理是思想的基础,在心理的基础上发展出意识,再在意识的基础上形成思想。心理会制约和影响思想的发展。个体的心理状态回归到健康节点时,往往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关系和谐、适应变化,是一种良好的状态。“世事无好坏,心境使其然。”心理健康与否会影响个体对外在事物的看法,从而影响价值判断。比如,同样是考研失利,积极乐观、心理健康的人会积极地看待这个事件,审视分析原因,并将失利转换为动力,寻找新的目标与奋斗方向,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能;而心理不健康的人可能就会把这件事变成一个问题,陷入自我否定的泥潭,不愿接受失利的现实,从而产生情绪困扰,甚至泛化为“自己是生活的失败者”“自我无用论”之类的不合理信念

与此同时,思想对心理活动会有支配作用。认知疗法的创始人埃利斯曾说过,当一个人拥有合情合理的哲学观,他就不容易产生各种情绪困扰。比如,一个生命意识淡薄、生命价值观异化的人,往往漠视生命存在,当无力面对挫折和压力时就有可能产生心理问题,甚至发生自杀、他杀等恶性心理事件;而一个具有崇高理想的人能正确理解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正确理解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正确认识自我存在与自我能力的关系,从而在心理上自我肯定、自我激励以及自我满足,促进心理状态滑向健康的节点。

第二,基于健康系统论现代人的健康突破了传统的“无病即健康”的观点,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阐述是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的健康。可见,人的健康是一个系统的、整体的概念,某一方面的健康对于其他几个方面的健康会有促进作用。柏拉图认为,“德性是心灵的秩序”。所谓“心灵的秩序”其实就是一种心理和谐的状态,可见如果失去德性的引领,人的心灵将会处于无序、混乱的状态。所以,我们在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不能将“心理健康”单独抽取出来,就“心理”本身进行机械的切割划分,这样“心理健康”就失去了其应有之义,不再是属于“人”的健康,而只是“心理”的健康。正如本研究的案例导入中提到的当前大学生滋生出的“空心病”现象,价值虚无主义的产生与渗透导致意义世界失落、功利性倾向暴露、道德知行脱节,其在“空心病”复杂的催生中难辞其咎。(www.xing528.com)

第三,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一种社会活动,近年来,教育也越来越回归“人”的教育,强调以人为目的的教育过程,具有明显的价值导向性。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也具有明确价值导向的本质属性。心理健康教育要定位于“主体—发展性”要求,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个体成长,强调内在价值的主张。同时,人是社会的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关注价值导向问题,遵从世界发展的方向、社会文化发展的潮流、时代发展的需要,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外在价值。因此,育德于心有助于大学生形成顺应社会发展的主流价值观,不容易与他人和社会产生冲突,个人心理适应良好,促进个人心理和谐。同时,育德于心也关注个体内心的成长,基于知、情、意、行的心理过程达到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以及道德行为的统一,才能防止陷入“美德袋”和“道德篓子”的困境。

三十多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相继出台了《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2005)、《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2011)、《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2016)、《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7)、《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8)等一系列文件,这些文件的出台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送来了春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因此得到了快速发展,基本形成了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和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工作格局。然而,若冷静地思考这“热火朝天”发展场面的背后,不难发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较多地仍停留在防治性目标或发展性目标上,对“育德”重视不够,尚未将“育心”与“育德”很好地结合。而“育德”不足容易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贴上“医疗化”的标签,容易让学生谈“心”色变,影响“育心”的效果,更会阻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终极目标的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