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资助把人的健康成长放在首位,在真实准确的基础上,把脉困难生的真正需求,匹配适应的资助方案,着眼资助育人成效,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人文关怀的精神。精准资助体现了对于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即资助过程的求真、资助行为的向善、资助效果的趋美,无论对于政策制定者、执行者和受益者,还是对于政府、社会和学校,以及对于政策本身和相关的配套政策,都有明确的道德要求,既体现对个体价值的尊重,又注重对隐私等权益的保护,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
精准资助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精准资助来源于精准扶贫思想,与国家的扶贫政策一脉相承,在高校实施精准资助,既体现了对国家方针政策的重视和有力落实,又是扶贫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实践和内涵丰富的过程。做好精准资助,保障“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给予困难生及时有效的帮助,推动教育机会公平向教育质量公平发展,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政策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政治情怀。
精准资助蕴含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精准资助注重客观性,强调准确性。在资助过程中引入量化的方法,综合运用主观和客观的方式方法,有利于规避以往简单的定性带来的工作失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对学生家庭的实际收入情况、所在地区的人均收人水平、学生校园一卡通消费水平等信息进行大数据收集和分析,科学合理地识别资助对象;建立互通共享的资助工作信息库,随时跟踪困难生资助信息的变化,对资助名单、资助力度和帮扶对策进行动态调整,提高资助的科学性。不断追求精准化的过程,所体现的求真务实、科学理性等精神,是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资源。(www.xing528.com)
精准资助追求公平和效率的统一。教育是全社会普遍关心的课题,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内容,教育意义上的公平并非简单的机会平等。在社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粗放式资助采用“雨露均沾”“撒胡椒面儿”的方式,不仅不能达到资助育人的目的,而且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困难生认定工作的滞后所带来的“不公、失真”等弊端显现并会产生恶劣影响。精准资助以精准为基本要求,保证资助对象的真实和资金使用的准确,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是公平精神的重要载体。同时,精准资助在确保每一个困难生完成学业的基础上,还要引导资助资源向更需要的学生倾斜,努力实现国家教育投资效益最大化,满足高校资助工作由“量”到“质”转变的需要。
概而言之,与传统的资助方式相比,精准资助更加重视学生的个体性和发展性需求,更加强调资助过程和资助效能,是应对当前资助育人成效不足的有效措施。精准资助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价值引领的有效途径和抓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