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资助的概念是从“精准扶贫”延伸出来的。改革开放以来,经过40年不懈的努力,中国的扶贫开发工作成绩斐然,7亿多人脱掉了贫困的帽子。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对照这个目标,中国的扶贫依然面临艰巨的任务,扶贫工作中存在诸多具体问题:谁贫困,贫困原因是什么,如何更好地帮扶等。如国务院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刘永富所言,“剩下的都是硬骨头,减贫难度越来越大”。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考察时首次作出“精准扶贫”的指示,随后提出要坚持“六个精准”(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要求,按照“五个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主要途径解决扶贫工作中的问题,逐渐形成“精准扶贫”思想。
教育扶贫是国家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两会期间指出:帮扶贫困首先要增强其智力发展,作为高校学生资助,其首要目的是育人,培养学生的创业本领和能力,绝对不是简简单单的济困。“精准扶贫”给新时代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提出新的指导和思路。国家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表示,“十三五”期间学生资助工作要以建立精准资助工作机制为抓手,贯彻“精准”的资助理念。
“精准”一般用来形容非常准确,“精准化”概念在管理学领域应用较多。“精准化管理”一词早已有之,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我国著名管理专家陈向航先生率先提出了精准化管理模式和操作系统,并验证了精准化管理的实战意义。“精”主要指细化、精细,“准”是指要量化、准确、可操作化。精准强调要对目标进行准确分析,加强对过程的控制,采取有效率的行动,达成可预测的结果,其核心精神是准确而有效。
根据精准化管理的精神和“精准扶贫”的要求,结合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实际,我们认为精准资助就是在准确识别资助对象的基础上,针对资助对象的个性化特点和需求,提供差异化的资助模式,并加强动态监管和评估,最大限度地发挥资助育人的效能。精准资助的具体内容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资助体系应完善。国家、地方、高校各个层面应进行顶层设计,制定完备的精准资助政策,明确各方责任,为各项资助措施的落实切实提供制度保障、科学依据和指导方案,体现教育公平公正,实现资助育人、立德树人的目标。(www.xing528.com)
二是资助对象应精准化识别。根据国家的资助政策,应用科学的方法,准确掌握家庭经济困难生的真实情况,有效找准资助对象,确定困难等级,做到应助学生全覆盖,不漏助、不错助、不盲助。
三是应开展差异化帮扶。确定资助对象后,应针对对象的困难原因、困难程度和发展需求,制定合适的帮扶方案,因人施策,避免“一刀切”和单一资助模式,以破解不同困难生的发展瓶颈。
四是应加强动态化管理。依托信息化平台、大数据等对资助对象的信息进行动态调整和统筹分析,做到资助对象有进有出、资助方案及时调整、资助效果定期评估。
五是应达到育人成效。扶贫先扶志,精准资助不仅要适时适度提供经济援助,做到“雪中送炭”,更应关注困难生在精神层面的脱贫,加强思想引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