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学风”,最早源于《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它十分精辟地概括了学习的方法、态度和规律,从博览群书到虚心求教,再到善于思考,最后归结到实践。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学风进行了阐释。《现代汉语词典》对学风的解释是学校、学术界或一般学习方面的风气。《教育大辞典》对学风的解释是治学的态度和方法,特指学校师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方法。总体来说,优良的学风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巨大的学习动力;(2)正确的学习态度,如勤奋、严谨、好思、创新等;(3)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如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勇于探索进取等。
到目前为止,由于研究视角和研究领域的不同,人们对学风的内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在政治学层面,党的学风问题不是指一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问题,而是指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根本态度的问题。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过程中,曾明确提出学风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他指出学风的本质是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明确提出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风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在哲学层面,学风往往与价值观相联系,强调学习主体在认识客观世界、探索科学真理的过程中所运用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在心理学层面,学风指学习者在学习层面所表现出来的态度、需要、动机、兴趣等心理特征。在教育学层面,学风体现在学习者自觉接受教育、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行为方式上。在管理学层面,学风是学校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学风建设的过程就是学校组织发现价值冲突、解决价值冲突的过程。(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