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刚:我在九美堂错话中的艺术启蒙老师

马刚:我在九美堂错话中的艺术启蒙老师

更新时间:2025-01-1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与我同桌工作的同事,她的丈夫在报社工作,而且认识马刚,久而久之我也就认识了马刚。马老师教我日常工作,做标题,用大量的时间教我画画。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的西藏政策有了较大变动,在这一次变动后的内调工作中,马老师调回了他进藏前的单位——山西太原工艺美术公司,后升任一家公司的经理,以后在美术媒体上就没有见到过马刚的名字了。

西藏很特殊,最具文化气氛的单位不是大学(当时还没有大学),也不是研究单位(也没有研究单位),而是西藏日报社。这是30年前西藏的实际情况,在当时《西藏日报》不但是文化的象征,也是党的化身。当时全藏的行政事业单位和厂矿企业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读报纸,要天天学。

由于自己喜欢文艺,所以对于报纸上刊登的小说、美术作品很是关注,马刚的画是当时最多见的,也是最著名的,是我十分向往与喜爱的。

与我同桌工作的同事,她的丈夫在报社工作,而且认识马刚,久而久之我也就认识了马刚。马刚是回族,人很年轻,画画得非常好。我把我的一些小习作拿去让他指导,他每一次都十分客气,十分认真地手把手教我,哪些地方可以,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在知道我缺少绘画材料后,还给我送了不少绘画材料。马老师见我比较执着,就提议把我调到西藏日报社工作。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这水平,还能进那么神圣的单位?这是不是在做梦?

当时“文革”还没有结束,报社似乎权力很大,说调谁就调谁,我就这样被调到了报社。马老师教我日常工作,做标题,用大量的时间教我画画(当时《西藏日报》美术组还有一位姑娘叫张进,也是马刚的学生)。我为了感恩,主动承担起白班晚班两项工作,晚上做标题、守版,白天练习素描、色彩、速写、创作,还画静物。马老师是科班出身,他把我当成了他的正式学生进行训练,时间安排得很满,我的进步也很快,一年之后就能单独承担起工作任务,水粉、头像也画得很不错了。马老师还带我们下乡写生,专题创作,真是搞得有声有色。

我的第一幅国画人物《为咱山村建小学》,画的是一位退伍军人回家乡做木活给学校做桌椅的故事。我讲出构思,画了小构图,老师就很是鼓励,并帮我修改初稿。我是第一次用毛笔在宣纸上作画,毛病缺点很多,都是老师给我手把手地教,一笔一画地改,我才终于完成了这幅处女作,这对于我走上专业创作之路从思想上打开了一条信心之路。(www.xing528.com)

马老师为人亲和,对我及那位小姑娘都十分友善,从不发脾气。我感到老师既是老师,又是兄长,我能考上四川美院去进修,也是靠老师全力支持,否则是走不了的。

马老师最大的特点是心细。有一次,我们准备画大画创作,马老师在对接草稿纸,不但在纸边上画好了线,对接也一点都不马虎,接纸的大板子平放在地上,马老师跪在板子上,一丝不苟,我受到的教育很大。有一次,我把自己画的一张素描头像撕掉了,马老师可发了火,问我为什么要与绘画为敌,为什么要撕掉。我说我不满意,马老师说不满意也是作品,不但要认真画,画好之后也要认真对待,我从此才知道对画也要有爱心,不能粗暴。

“文革”中,机关干部是28斤口粮标准,我有些吃不饱,再加上我家里增加了几个来西藏找工作的亲戚,马老师就把他余下的粮票给了我,一次最多时竟送了40斤,可算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那时候的粮票值钱得很,买卖粮票是犯法的。老师不但教我画画,尤其教我怎么做人,诚实,吃苦耐劳,勤快好学,我和马老师在一起的时间特别快乐。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的西藏政策有了较大变动,在这一次变动后的内调工作中,马老师调回了他进藏前的单位——山西太原工艺美术公司,后升任一家公司的经理,以后在美术媒体上就没有见到过马刚的名字了。也是从那时候起,我再也没有见过我的老师。我常常思念着在千里之外的西藏,我遇到的人生第一位恩师,不知他现在是否各方顺心如意。我今天也和他一样,回到了内地,我一定要创造机会见到我的老师,让他看看昔日的学生,想必他会满意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